贵阳市的称呼怎么读?老贵阳人告诉你筑、林城的地道读法

这事儿吧,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你要是光拿着本字典,对着拼音念“Guì Yáng”,没错,标准,字正腔圆,但你只读出了它的“壳”,没摸到它的“魂”。贵阳,这座城,它的名字,它的称呼,藏着脾气,掖着故事。

先说最官方的, 贵阳(Guì Yáng)

这个没什么花活儿,就是 第四声的“贵” ,和 第二声的“阳” 。贵,是宝贵,是珍贵;阳,是阳光,是山南水北。但嘿,有意思的地方来了。一个以“避暑”闻名,一年里大半时间见不着几个大太阳的城市,偏偏叫“贵阳”,你说这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的意思?老一辈人开玩笑说,就是因为太阳太“贵”了,稀罕,所以才叫贵阳嘛。你听听,这解读,一下就活了。所以,当你念出“贵阳”这两个字时,别光想着拼音,脑子里得有点画面:那种拨开云雾,好不容易洒下来一缕,让全城人都忍不住抬头眯眼的金贵阳光。带着这种感觉去念,味道就对了。

贵阳市的称呼怎么读?老贵阳人告诉你筑、林城的地道读法

好了,官方的说完了,咱们聊点“圈内人”的。

你到了贵阳,打车、看路牌、跟本地人聊天,你会发现一个字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那就是—— 筑(Zhù)

这个字,才是贵阳真正的“小名”,是刻在骨子里的代号。怎么读? 第四声,Zhù 。发音要短促,有力,像一根竹子笃定地插进土地里。你千万别拖泥带alpha水地念成“猪~”,那感觉就全完了。

为什么是“筑”?这得往老早老早以前翻了。据说古代这里盛产一种叫“筑”的乐器,竹子做的,击节而歌,声音清越。所以,贵阳的简称就成了“筑”。这个字,你得用心去念。它不像北京的“京”那么霸气,不像上海的“沪”那么洋气,也不像成都的“蓉”那么温婉。 ,这个字里有竹子的韧劲儿,有山地的硬朗,还有那么一点点不为人知的,孤芳自赏的清雅。

你看看,贵阳满大街都是它的影子: 筑城广场 ,那是市中心的地标; 筑城 ,是本地人对贵阳最亲切的称呼,就像喊自己孩子的小名;车牌号是“贵A”,但本地人心里默认的,是“筑A”。当一个贵阳人对外说“我们筑城啊……”,那语气里的自豪和归属感,是藏不住的。所以,下次你再念这个字,试着把下巴收一收,嘴唇往前一噘,短促地、顿挫地发出来—— !就这个劲儿,地道!

接着聊,贵阳还有一个美名,听起来就让人心旷神怡—— 林城(Lín Chéng)

这个就好懂了, 第二声的“林” 第二声的“城” 。但重点不在于读音,在于你念它的时候,心里涌起的那种感觉。

“林城”不是白叫的。你随便找个高楼往下看,别的城市可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但在贵阳,你看到的是真正的森林包裹着钢筋水泥。那绿,不是草坪那种浅浅的、规规矩矩的绿,而是山林里那种泼墨似的,浓得化不开的深绿、翠绿、墨绿。黔灵山公园的猴子就在市中心不远处荡秋千,东山、西山、南岳山……这些山就像城市的守护神,把整个城市温柔地揽在怀里。

所以,你念 林城 的时候,语调要放缓,放轻,像一阵穿过树叶的风。你的肺里仿佛能吸进那种雨后树林里混着泥土芬芳的湿润空气。它代表的是贵阳的生态,是那种“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惬意。这个称呼,念出来,就该带着一种深呼吸的舒畅感。

最后,还有一个现在最火、最响亮的称呼,也是外地朋友最熟悉的—— 爽爽的贵阳

这个,简直就是把贵阳的“体感”直接喊了出来。 爽(Shuǎng) 第三声 。但贵阳人说起来,经常是两个“爽”字连读, “爽爽(shuǎng shuang)的” ,第二个“爽”会读成轻声,带着点俏皮和得意。

这个“爽”字,太绝了。它说的仅仅是夏天23度的平均气温吗?是,但又不全是。

那种爽,是夏夜里你坐在青云路或者二戈寨的夜市摊上,吃着烙锅或者烤鱼,脑门上刚冒出一点细汗,一阵穿堂风“呼”地一下吹过来,后颈窝瞬间一片清凉,整个人打个激灵,从头皮爽到脚指头的快感。

那种爽,是你刚从重庆、武汉、南昌这些“火炉”里逃出来,踏上贵阳土地的那一刻,空气里没有了那种粘稠的、糊在身上的热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透的、带着植物气息的凉意,让你忍不住想把肺里的浊气全部吐光的舒畅。

所以, 爽爽的贵阳 ,你不能干巴巴地念。你得带着一种体验过的、心满意足的语气,甚至可以稍微拉长一点音,“那叫一个shuaaang啊~”。这个称呼,是贵阳的性格,是它的城市名片,也是它对所有饱受酷暑折磨的人发出的最真诚、最得意的邀请。

所以你看, 贵阳(Guì Yáng) 是它的身份证,告诉你它在哪儿; 筑(Zhù) 是它的族谱,告诉你它从哪儿来; 林城(Lín Chéng) 是它的素描,描绘了它的模样;而 爽爽的贵阳 ,是它的体温,让你直接感受到它的拥抱。

下次再有人问你贵阳市的称呼怎么读,别再只告诉他一个冷冰冰的拼音了。把这些称呼背后的故事、情绪和温度,一并说给他听。告诉他,读懂这些称呼,才算真正开始认识这座被群山和凉风宠爱的城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