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怎么称呼我姐夫?盘点那些亲切又时-髦的新叫法

说真的,“姐夫”这两个字,我每次说出口都觉得舌头要打结。不是不尊重,恰恰相反,是这两个字太重了。重得像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上面贴着“请勿触摸”的标签,散发着一股子陈年木头的味道。

我第一次见到我姐夫,是在一家烟火气很旺的火锅店。我姐,一个平时连瓶盖都拧不开的女人,那天殷勤地给他涮毛肚、烫鸭肠,眼神亮得像两颗小灯泡。我妈在旁边一个劲儿地用胳膊肘捅我,示意我“叫人啊”。

我嘴巴张了半天,那两个字就在舌尖上打转,愣是没滚出来。脑子里闪过的全是电视剧里那种,穿着长衫、拱着手、一脸严肃的中年男人形象。可眼前这个呢?穿着连帽卫衣,戴着黑框眼镜,正埋头苦战一碗蒜泥油碟,笑起来眼角还有几条藏不住的褶子,看起来……嗯,像个熬夜写代码的程序员。事实证明,他就是。

现代人怎么称呼我姐夫?盘点那些亲切又时-髦的新叫法

最后,我含含糊糊地挤出一声:“……你好。”

全桌瞬间安静。我姐的白眼差点翻到天花板上。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名为“代沟”的东西,它不是横在我和我爸妈之间,而是横在我,一个21世纪的年轻人,和 “姐夫” 这个古老的称谓之间。

后来,我发现有这种“称呼障碍”的,远不止我一个。我的朋友们,但凡家里添了个姐夫或者妹夫的,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种尴尬。我们不是没礼貌,我们只是觉得,在一个人际关系越来越扁平化、追求个性和轻松的时代,这种带着浓厚宗族色彩和等级意味的称呼,有点……水土不服。

那么问题来了,不叫“姐夫”,我们 现代人怎么称呼我姐夫 ?这简直成了一门需要反复揣摩和实践的社会学问。经过我多年的观察和亲身试验,大概可以总结出这么几个流派。

1. “哥”派——安全牌,万金油

这是最主流,也是最不容易出错的选择。一个 “哥” 字,简直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比如我姐夫姓张,直接叫“张哥”,就显得非常自然。既表达了尊重(毕竟比我年长),又拉近了距离,还没有“姐夫”那种扑面而来的“你是外人,但又是家人”的疏离感。

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叫他“张哥”的时候,他明显愣了一下,然后笑得特开心,还多给了我一个大鸡腿。我姐在旁边也露出了“孺子可教”的欣慰表情。那一刻我明白了,对于他们这一代(其实也就比我大个七八岁)的男性来说,“哥”这个称呼,可能比“姐夫”更能满足他们那种渴望被当成“自己人”的心理。

它传递的信息是:“嘿,我没把你当成一个需要供起来的、我姐的附属品,我把你当成一个可以一起打游戏、一起吐槽老板的、我的朋友。”

2. “直呼其名”派——亲密度的试金石

这个就比较考验关系了。什么时候你可以 直呼其名

大概是你们一起通宵打过游戏,或者他帮你修好了电脑还顺便清了C盘的垃圾,再或者,你们因为某个共同的爱好(比如都喜欢某个冷门乐队)而找到了灵魂共鸣。

当你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我姐姐的丈夫”这个身份标签,他变成了“张伟”这个活生生的人时,叫他的名字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就是这样。有一次我俩聊起一部老电影,从导演风格聊到配乐,越聊越投机,激动的时候我脱口而出:“对对对,张伟,你记不记得那个长镜头……”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生怕他觉得我不尊重他。结果他眼睛一亮,说:“你可算叫我名字了!每次听你叫‘张哥’,我都觉得自己老了十岁。”

看,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礼貌”,在对方看来可能是一种“距离”。直接称呼名字,是一种更高阶的亲密和认可。当然,前提是你得确认你们的关系到了那个份上,不然就很容易变成“没礼貌”。

3. “外号/昵称”派——自己人的专属密码

这是最高阶的玩法,也是最能体现现代亲密关系多元化的方式。

当你们的关系好到一定程度,各种奇奇怪怪的昵称就开始冒头了。这通常源于某个梗,或者他的某个特点。

比如我给姐夫的微信备注是 “人形电脑支架” ,因为他总能在我电脑出问题的时候力挽狂澜。我一个朋友管她姐夫叫 “投喂官” ,因为她姐夫厨艺超群,每次去都能蹭到大餐。还有更损的,叫 “我姐的冤种” ,当然,这只能在私下的小群里开玩笑。

这些外号,充满了戏谑和爱,是独属于你们这个小家庭圈子的“黑话”。它完全跳脱了传统称谓的框架,用一种更轻松、更互联网化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这段关系。这是一种基于个人特质而非身份角色的连接,我觉得这酷毙了。

4e. “喂”/“欸”派——懒人福音,但需看场合

有时候,真的就是懒得想。一个眼神,一句“喂”,或者一声“欸”,对方就能心领神会。这在非常熟悉、日常的家庭环境里特别常见。

“欸,帮我递一下那个遥控器。”

“喂,我姐让你下楼取快递。”

这种称呼方式,不能说它好或者不好,它就是一种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它去除了所有称谓的附加意义,只保留了最原始的沟通功能。当然了,这种方式要是当着七大姑八大姨的面用,你妈的眼神能把你当场射穿。

所以你看, 现代人怎么称呼我姐夫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观念的变革。

我们不再满足于被一个固定的称谓框住,我们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和维系一段关系。称呼,从一种必须遵守的“礼法”,变成了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表达”。

它可以是尊重的“张哥”,也可以是亲近的“张伟”,更可以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人形电脑支架”。每一个称呼背后,都对应着一种不同的相处模式和情感浓度。

我现在是怎么叫他的?

看情况。

在家庭聚会上,对着一众长辈,我还是会字正腔圆地叫一声 “姐夫” ,那是一种表演,为了让长辈们安心,也为了维护那个和谐的大家庭气场。

私底下我们俩一起开黑,我直接在语音里喊:“张伟!上啊!你行不行啊!”

而大多数时候,我打开微信,找到那个叫 “人形电脑支架” 的男人,发过去一条消息:“哥,周末来我家吃饭不?我妈炖了排骨。”

你看,现代人的称呼,就是这么灵活、多元,甚至有点“分裂”。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它的迷人之处。因为我们终于可以不再被一个简单的标签所定义,而是可以通过这些变幻的称呼,去描绘一段关系的丰富层次和真实纹理。这比一句干巴巴的“姐夫”,可有意思多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