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巨婴症候群:透视那些 长大了还不自立怎么称呼 的人群,我们到底该如何定义和面对这份沉重的成长缺失?
哎,这年头,你瞧瞧现如今这世道,真是让人心里头堵得慌。街上、网上、亲戚朋友群里,总能时不时地冒出那么些人,明明身量早就超出了成年标准,身份证上印的也是个“已成年”的年份,可骨子里、行动上,却活脱脱一个没断奶的娃。我常琢磨,面对这些 长大了还不自立怎么称呼 的“奇观”,我们究竟该用个什么词儿才能精准地描绘他们的状态?“巨婴”?“啃老族”?听着都带着一股子无奈,又透着点儿刻薄,可有时,又觉得这些词儿远远不够,道不出那份纠结与深重。
我不是没见过。邻居家的小李,三十出头了,大学毕业晃悠了几年,工作换了三五份,每份都干不长。说白了,就是嫌累,嫌钱少,嫌领导不好,嫌同事太卷。可你问他想干嘛?他能给你描绘一个宏伟蓝图,那叫一个壮丽辉煌,仿佛明天就能改变世界。可第二天,你再看,他依然是窝在沙发上,手机刷得飞起,外卖叫得比谁都勤快。一日三餐、水电煤气、甚至连租房的钱,桩桩件件,都得他爸妈掏。他爸妈呢,五十多的人了,还在外头吭哧吭哧地打工,嘴上抱怨,可到头来,该给的钱一分不少。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小李,他难道不知道羞耻吗?他难道没有过一丁点儿自责吗?我实在是不明白。

这不自立,它到底是个什么光景?绝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不独立那么简单,那只是冰山一角。在我看来,更深层次的,是精神上的萎缩,是责任感的缺失,是决策能力的瘫痪。你让他自己做个主,买件衣服,选个餐馆,甚至规划一下周末去哪儿,他都能跟你磨蹭半天,最后来一句:“妈,你帮我拿主意吧。”或者,“随便,你们定就行。”那种对自我选择的恐惧,对未知后果的逃避,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就像是一艘没有舵的船,任由父母的桨拨弄着方向,从不曾想过,自己也可以扬帆远航。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命自主权的拱手相让?
而追溯其根源,往往绕不开那份深沉又复杂的亲子关系。现如今,许多做父母的,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恨不得把孩子一辈子的路都铺得平平整整。从小的衣食住行,样样精细周到,学习成绩更是重中之重,其他生活技能,能代劳的,绝不让孩子自己动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便是许多孩子成长的写照。到了青春期,本该是独立意识萌芽的时候,父母却又怕孩子走弯路,于是各种“指导”、“安排”、“干预”接踵而至。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就习惯了,习惯了被安排,习惯了不思考,习惯了把所有难题都抛给父母。等到有一天,父母老了,或者他们不得不面对社会了,才发现,自己除了年龄增长,心智还停留在孩提时代。这并非完全是孩子的错,父母的过度包办,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谋杀”?谋杀的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谋杀的是他们自我成长的机会。
当然,社会环境也有其推波助澜的作用。竞争日益激烈,房价高企,就业压力山大,使得许多年轻人初入社会便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乎,有人选择“躺平”,有人选择回归家庭这个最安全的港湾。可“躺平”不等于不思进取,回归港湾也不意味着就此沉沦。真正的自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勇气,需要汗水,更需要一颗不服输的心。那些所谓的“巨婴”,他们沉溺于舒适圈,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困住,动弹不得,或者说,是不愿动弹。他们习惯了被供养,习惯了逃避现实,习惯了用各种借口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
你问我, 长大了还不自立怎么称呼 ?也许,更贴切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一种带着深深忧虑的叹息。称之为“时代的产物”,带着某种程度的无奈;称之为“家庭教育的样本”,带着深刻的反思;称之为“自我放弃者”,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批判。但无论用何种称呼,其核心都在指向一个沉重的事实:一个成年人,如果不能在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独立自主,他就永远无法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他就像一个巨大的寄生虫,吸附在原生家庭的血肉上,不仅耗尽了父母的精力与心血,更透支了自己未来的所有可能。那种被束缚在原地,却又心安理得的姿态,怎不叫人感到窒息?
我见过有三十多岁的男人,失业在家,天天玩游戏,母亲给他送饭到床边,他连饭碗都懒得端。我见过有二十出头的姑娘,非名牌包不背,非豪车不坐,可自己的卡里一分钱都没有,所有消费都指望着父母。这些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难道不害怕吗?害怕有一天父母老去,再也无力支撑他们那庞大的“巨婴”世界?害怕被社会淘汰,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抑或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活在一种被精心呵护的幻觉里,以为世界会永远围着他们转?
所以,面对这种现象,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称呼”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打破这个怪圈?父母们,是不是该狠下心来,放手让孩子去摔打,去经历,去成长?社会呢,是不是也该多提供一些机会,一些引导,让年轻人看到除了“啃老”之外的更多可能性?而那些身陷泥沼的成年人,你们自己,难道就真的甘心一辈子做个依附者吗?难道就真的不想尝尝独立自主的滋味,不想体验那份自己亲手创造生活的成就感吗?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与力量,是任何父母的庇护都无法给予的。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短短几十年光景,谁不是摸爬滚打才有了今天的模样?谁不是咬着牙,含着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能自食其力、能为他人贡献的个体,这才是生命的真谛。那些 长大了还不自立怎么称呼 ?或许,最痛彻心扉的称呼,是他们自己内心的那一声无力的叹息,是对自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的默许与无奈。这份沉重,终究需要他们自己,去一点点地扛起。否则,再华丽的辞藻,再精准的定义,也无法掩盖那份无法言说的空虚与失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