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嘿,还真挺能看出点门道来。你坐在那儿,看着窗外的云,或者低头玩着iPad,突然,你家那个小祖宗,那个精力旺盛恨不得在过道里跑酷的 男孩 ,戳戳你,“爸爸/妈妈,我想喝橙汁。”
行,喝呗。
然后问题就来了。他扭着小身子,在座椅缝里探头探脑,眼睛搜寻着那个穿着制服、推着小车、穿梭在狭窄过道里的身影。找到了!他的小脸上写满了紧张和期待,嘴巴张了又闭,闭了又张。他在琢磨,该怎么开口。这第一声, 男孩在飞机上怎么称呼空 乘人员,简直是个世纪难题。

叫“喂”?不行不行,老师说了,太没 礼貌 。直接说“我要喝橙汁”?更不行,听起来像个小霸王。
于是,他那小小的脑袋里,一场关于 称呼 的风暴正在上演。
最常见的两个选项,也是最经典的“雷区”,就是“ 阿姨 ”和“ 姐姐 ”。
说真的, 飞机 这个密闭空间里,一声清脆的“ 阿姨 ”,威力不亚于突然遇到的强气流。你没看见吗?那位明明二十出头、妆容精致的 空姐 ,在听到这声 称呼 时,脸上的笑容可能会有那么零点几秒的僵硬。真的,就一瞬间。但那足够让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微妙起来。她当然会保持专业的微笑,温柔地问:“小朋友,需要什么?”但她心里想的,可能是:“我看起来有那么老吗?”
这不是玻璃心,这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在一个对年龄和外貌格外在意的社会文化环境里,“ 阿姨 ”这个词,杀伤力巨大。所以,教你家 男孩 在 飞机 上开口就喊“ 阿姨 ”,绝对是高风险操作。除非那位 空乘 看上去确实是资深到可以当你奶奶的年纪,否则,慎用,三思。
那么,“ 姐姐 ”呢?“ 姐姐 ”绝对是安全牌,是万金油,是社交场合的润滑剂。一声“ 姐姐 ”,甜得像刚打开的可乐,能让对方的心情瞬间冒起愉悦的泡泡。没有人会不喜欢被叫得年轻。那个 男孩 如果喊一声“ 姐姐 ,我能要一杯橙汁吗?”我敢打赌,他不仅能得到橙汁,甚至可能还会额外收获一个小玩具或者一包小饼干。
这就是嘴甜的好处。
你看,这事儿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就一个 称呼 。它背后牵扯的是人情世故,是观察力,是对他人情绪的体察。
但我跟你说,这还不是最高明的。
我见过一个 男孩 ,大概也就五六岁的样子,他憋了半天,脸都红了,最后鼓起勇气冲着一个正在忙碌的背影,弱弱地喊了一声……那声音小得,几乎要被引擎的轰鸣吞噬掉。
他喊的是:“飞机上的服务员!”
全场皆静。然后,他周围的几位乘客都忍不住笑了。那位 空姐 转过身来,也乐了,那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带着点忍俊不禁的宠溺。她弯下腰,平视着小家伙的眼睛,说:“你好呀,小帅哥,叫我 姐姐 就好啦。你想喝点什么?”
你看,“飞机上的服务员”,这个 称呼 错了吗?从功能上说,一点没错。非常精准地描述了对方的职业身份和工作场景。这是一种典型的儿童逻辑,直接、朴素,充满了天真。它跳出了“ 阿姨 ”和“ 姐姐 ”的年龄陷阱,反而因为这份童真而显得格外可爱。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每个孩子都这么有“创意”。
那么,有没有一种更普适、更得体、更能体现教养的叫法?
有。
其实,最优雅、最不会出错的方式,是压根不需要在第一时间就纠结于一个具体的 称呼 。你可以教你的 男孩 ,先用一个礼貌的词语引起对方的注意。
比如,当 空乘 人员经过时,可以让他举起小手,眼神对上之后,说一声:
“您好!”或者“请问一下……”
这两个开场白,简直是万能钥匙。它既表达了尊重,又有效地开启了对话。在得到对方“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回应后,再顺势提出自己的需求:“我想喝一杯水,谢谢。”整个过程,流畅、自然,而且极其有 礼貌 。
等到交流结束,再补上一句“谢谢 姐姐 ”或者干脆就是“谢谢您”,这简直就是满分作业。
为什么我说这是更高明的做法?
因为它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 男孩在飞机上怎么称呼空 乘”这个具体问题的答案,而是一种更核心的社交能力—— 如何礼貌地与陌生人互动 。重点不是那个头衔,而是整个互动的姿态。是“请问”和“您好”里的谦逊,是“谢谢”里的感恩。
说到底, 飞机 就像一个小社会。你的孩子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次互动,都是他学习社会规则的微型课堂。那个穿着制服的 空乘 ,不仅仅是提供餐饮服务的人员,她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值得被尊重对待的个体。
我们教孩子怎么 称呼 她,其实是在教孩子怎么看待她,怎么看待服务行业,怎么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所以,下次带你家那个小皮猴坐 飞机 ,别再简单粗暴地告诉他“叫 姐姐 ”或者“叫 阿姨 ”了。不妨演练一下,让他学会先用一个微笑,一句“您好”,来敲开沟通的大门。
你会发现,当他用这种方式,彬彬有礼地得到他想要的橙汁时,他脸上流露出的那种小小的、自信的成就感,比橙汁本身要甜得多。那是一种“我能自己搞定”的独立宣言,也是你作为父母,送给他的一份宝贵的、可以带下 飞机 、带进未来生活里的礼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