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踏进医院或社区服务中心,尤其是在慢病管理区域,总会遇到一个让我心里犯嘀咕的难题:我该怎么称呼眼前这位耐心细致、忙前忙后的 慢病服务人员 ?是叫“医生”?可她明明没穿白大褂,也没挂医生牌。叫“护士”?她可能更侧重的是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而非临床护理。叫“老师”?显得有点生分,而且总觉得少了几分亲近。那叫“阿姨”或“小姑娘”?又觉得不够尊重人家的专业性,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尴尬。这小小的 称呼 ,像一根扎在我心里的刺,不大不小,却总让人感到些许不适,也折射出当前慢病管理服务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极其关键的问题:我们到底该如何恰当地称谓这些默默奉献的 慢病服务人员 ?
这个问题,你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不就是个名字嘛!可在我看来, 称呼 这东西,从来就不是冰冷的标签,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承载着尊重、信任和情感。一个恰当的 称谓 ,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沟通更顺畅,让服务更有温度。反之,一个不伦不类的 称呼 ,则可能在无形中筑起一道墙,让本来就复杂的慢病管理变得更加疏远和被动。
你想想看,当一位患有糖尿病多年的老大爷,需要每日监测血糖、调整饮食,甚至面对并发症的恐惧时,他最需要的是什么?绝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医嘱,而是一个能够耐心倾听、专业指导、又能给予情感支持的“人”。如果他每次见到这位提供帮助的人,都要犹豫该叫什么,这种不确定感本身,就会削弱他内心对服务的接受度。是啊, 慢病服务人员 的工作,本就自带了长线、连续、个性化的属性,和病人的接触时间长、频率高、介入生活细节多,这种“长情”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比普通医院的医护人员更需要一个既能体现专业、又能传递亲情的 称谓 。

当下,我们社会上对这群 慢病服务人员 的 称呼 真是五花八门,混乱得很。最常见的,莫过于直接沿用“护士”或“医生”。确实,很多 慢病服务人员 本身就是有医学背景的,比如注册护士、执业医师,但这并不能完全概括他们的工作范畴。 慢病管理 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涉及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他们不仅仅是诊断疾病、处理病情,更多时候是在扮演健康教育者、生活指导师、心理支持者,甚至是病友之间的协调者角色。如果一概而论地叫“医生”,那营养师怎么办?心理咨询师怎么办?如果都叫“护士”,那一些非护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师又情何以堪?这不仅是对他们专业性的模糊,更是对他们工作内容的一种窄化。
更糟心的是,有些地方会直接叫“工作人员”或“服务员”。“工作人员”这三个字,听起来简直就像是政府部门的办事员,毫无情感可言,冷冰冰、硬邦邦的,直接把人跟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拉到了太平洋那么远。而“服务员”呢?虽然带有“服务”二字,但在我们日常语境中,这个词往往与餐厅、酒店的服务员画等号,带着那么一点点居高临下、不平等的意味。这无疑是对这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慢病服务人员 的贬低,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职业尊严感。他们不是来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的,他们是带着使命和专业知识,来帮助我们管理生命健康的!
我也见过一些比较“随意”的 称呼 ,比如“小王”、“老张”,甚至是直接叫名字。在某些非常熟悉的、建立起深厚私人情谊的个案中,这或许无可厚非。但对于初次见面或尚未建立深度信任关系的患者来说,这种过于亲昵的 称呼 ,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不适,觉得被侵犯了隐私,或者觉得对方不够专业。而对于服务人员本身,也可能模糊了专业边界,让他们在提供服务时,难以保持应有的客观和职业态度。 称呼 这东西,分寸感,真的太重要了。
那么,有没有一个既能体现 专业性 ,又能传递 人文关怀 ,还带着点“温度”的 称呼 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 健康管理师 ”是一个非常有力且具有 专业性 的选项。首先,它是一个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 称谓 ,有着明确的职责和知识体系。叫“ 健康管理师 ”,一下子就点明了他们的核心工作——管理健康,而非仅仅治疗疾病。它强调了预防、干预、长期维护的重要性,这与 慢病管理 的本质不谋而合。而且,这个 称谓 本身就带着一种积极向上、主动干预的姿态,能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管理”起来,是被专业人士全程“护航”的。当患者称呼对方为“王 健康管理师 ”时,那种油然而生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我觉得会比叫“王医生”或“王护士”更贴切,更踏实。
除了“ 健康管理师 ”,我还特别喜欢“ 慢病管家 ”这个提法。你听听,“管家”这词,是不是瞬间就让人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细心周到、无微不至的形象?他(她)就像你家里的私人助手,帮你把所有关于 慢病 的琐事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从日常用药提醒,到饮食搭配建议,从运动方案制定,到情绪疏导支持,方方面面都替你考虑到了。这个 称谓 , 人文关怀 的意味特别浓厚,它传递的不是冷冰冰的“管理”,而是带着温度的“照护”。尤其对于那些独居老人或者家庭支持不足的 慢病 患者来说,“ 慢病管家 ”这个 称呼 ,简直就是一种心灵慰藉,让他们觉得不再是孤单一人面对疾病的挑战。当然,可能会有人觉得“管家”听起来不够“高大上”,但我觉得在 慢病服务 领域,这种亲近感和责任感,恰恰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当然,还有一些细分领域的 慢病服务人员 ,比如专门负责营养指导的,我们可以尊称他们为“ 营养师 ”;专门负责心理疏导的,可以叫“ 心理咨询师 ”。这些都是行业内已经约定俗成的 称谓 , 专业性 毋庸置疑。但对于那些身兼多职、提供综合性服务的 慢病服务人员 ,如何统一一个既能涵盖多重技能,又能让人容易记住和接受的 称谓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或许,可以采取“主 称谓 +专长”的方式,比如“张 健康管理师 ,是我们的 营养师 ”或“李 慢病管家 ,特别擅长心理辅导”,这样既尊重了专业,又增强了辨识度。
我认为,在探索 慢病服务人员称呼 的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的原则不能丢,那就是“以人为本”。无论最终选用哪个 称谓 ,都应该让服务对象感到舒适,让服务者感到被尊重。这个 称谓 ,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它背后更应该是一整套专业的服务体系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理念的支撑。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对 慢病服务人员 职业价值的肯定,对 慢病 患者生命质量的承诺。
想想看,当一位 慢病服务人员 自信地向患者自我介绍:“您好,我是您的 健康管理师 王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全程协助您管理好血糖。”或者“您好,我是您的 慢病管家 李明,有什么健康问题,随时找我。”这样的开场白,是不是瞬间就让人感到安心、专业、有依靠?它不再是冰冷的“请问你有什么事”,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连接。
推动一个合适的 称谓 被广泛接受,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行业内的统一和宣传,让 慢病服务人员 自己认同并积极使用这些 称谓 。其次,是媒体和公众的普及,通过各种渠道,让老百姓知道并习惯这些新的 称谓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 慢病服务人员 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真诚服务,赋予这些 称谓 以实实在在的内涵和温度。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们提到 慢病服务人员 时,不再是支支吾吾,不再是模糊不清。取而代之的,是掷地有声的“ 健康管理师 ”或“ 慢病管家 ”,是一个个带着温度和信任的,被我们真诚呼唤的名字。因为这份 称谓 ,不仅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每一位 慢病 患者生命尊严的维护。它,真的不只是一个名字,它是 慢病服务 未来走向专业化、精细化、人文化的重要一步。而每当我看到那些 慢病服务人员 忙碌的身影,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用一个最恰当、最温暖的 称呼 ,向他们致敬。这份职业,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尊重和认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