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一琢磨这事儿,我就觉得特有意思,甚至有点心酸。你让我设想一个现代的 网瘾少女 ,把她“砰”地一下扔到那个没有光纤、没有Wi-Fi、连电都没有的古代,她会是个什么样子?她会变成什么“瘾”?又会被人怎么称呼呢?这问题,可不只是换个词儿那么简单,它直戳人类沉迷的本质,还有那份穿越时空的寂寥与无奈。
我常常想,我们现在嘲讽的、担忧的“网瘾”,在本质上,无非就是对某一种活动或媒介的过度沉溺,以至于 废寝忘食 ,甚至 荒废正业 ,身心俱疲。那么,古代有类似的“媒介”和“活动”吗?当然有!而且花样繁多,甚至更显风雅,但也同样能把人 “魂儿都勾走了” 。
首先,得看这个 网瘾少女 出身如何。是大家闺秀,还是小户人家?是识字的,还是目不识丁?不同的背景,决定了她能“沉迷”的“屏幕”种类。

如果她是个 书香门第的千金 ,那她的“网络”可就丰富了。想想看,彼时闺阁女儿,能接触到的世界本就有限。一卷诗词歌赋,一本奇闻异事,或者是一部缠绵悱恻的 《西厢记》 ,甚至只是 《女诫》 里那些枯燥的教诲,都可能成为她逃离现实的 精神绿洲 。她会怎样呢?我猜,她会变得 “嗜书如命” ,对,就是这个词!不是读,是“嗜”,就像嗜血、嗜酒一样,带着一股子难以自拔的疯狂。她可能会终日 闭门不出 ,青灯古卷,不闻窗外事。家人唤她,她也只是敷衍应答,眼神却片刻不离手中的竹简或纸页。饭菜凉了,她浑然不觉;日上三竿,她依然 “枕书而眠” 。脸上总带着一股苍白,眼底隐约有青黑。她的 “刷剧” 就是翻书, “看直播” 就是沉浸在书中的爱恨情仇里。
在古代人的眼中,这样的女孩多半会被冠以 “书痴” 的称谓。“痴”字,妙极了。它有痴迷、痴情、痴傻三重意味。说她痴迷,是她对书本的 “情深不寿” ;说她痴情,是她把书中的人物故事当了真,跟着哭,跟着笑,把自己也 “读了进去” ;说她痴傻,那便是她因沉溺而变得不通世务, “呆头呆脑” ,甚至有点 “不识人间烟火” 的傻气。家里人可能会私下里议论:“看我家那丫头,又 魔怔 了,终日抱书不放!”邻里可能会传言:“听说李家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是 太痴了 ,怕是要嫁不出去了!”这“痴”字,既含褒义的才情,又带着贬义的病态,复杂得很,就像我们现在评价 网瘾 一样,既知道它的危害,又隐约能理解那份沉溺中的 “自我满足” 。
除了书本,女红也是闺阁女儿的一大“屏幕”。想想那些 巧夺天工的苏绣、湘绣 ,那需要多少心血和时间?一个 网瘾少女 穿越过去,如果她的天赋被激发,或者仅仅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全身心投入的 “逃避之所” ,她很可能会成为一个 “绣痴” 。她可以日夜不休地 “埋头苦绣” ,十指如飞,丝线穿梭。窗外的风霜雨雪,她听不见;家人的催促,她也只是 “嗯、啊” 两声。她眼中只有那方寸之间的丝绢,那纷繁复杂的图案。她的精神,完全沉浸在那一针一线构建出的 虚幻世界 里 。她的腰肢会僵硬,眼神会涣散,面色会蜡黄 。她的手艺或许精绝,但她的生活,却可能因此变得一团糟。旁人瞧见,定会摇头叹息:“这姑娘, 针线活是好 ,可也 太入迷了 ,都 走火入魔 了!”“绣痴”这个词,带着一丝丝怜惜,又夹杂着浓浓的 “恨铁不成钢” 。它描述的,不就是我们现代社会里那些 沉迷于游戏、沉迷于刷剧 ,甚至沉迷于 “手办制作” 而 不顾一切 的年轻人吗?
再者,如果是个 略通音律的女子 ,她的“屏幕”或许会是那 一架古琴、一管洞箫 。指尖轻抚琴弦,音符流淌,如泣如诉,如痴如醉。她会 “醉心音律” ,每日除了吃饭睡觉,便 “琴不离手,曲不离口” 。她不再与姐妹们玩笑嬉闹,也懒得去园子里赏花扑蝶,只愿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那种沉浸,那种与外界 “隔绝” 的境界,和我们戴上耳机、 遁入虚拟世界 何其相似?她会被称为 “琴痴” ,或者 “乐痴” 。一个“痴”字,点明了她对音乐的 “非理性投入” ,对现实的 “非主动规避” 。旁人或许赞叹她的琴艺,但更多的是对她 “不食人间烟火” 的担忧,对她 “不知稼穑艰难” 的摇头。
还有一种更“接地气”的可能。在古代,没有 “电子八卦论坛” ,但有 “口耳相传的市井消息” 。一个现代 网瘾少女 ,如果她沉迷于刷各种 八卦新闻 ,那么在古代,她很可能会变成一个 “消息灵通人士” ,但同时也是个 “八卦精” 。她每天 “足不出户” ,却能对 方圆十里 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了如指掌。她的“屏幕”就是那些 来来往往的丫鬟小厮,那些串门的婆婆妈妈 。她可能为此耗费大量精力, “耳听八方,眼观六路” ,就为了获取第一手的“新闻”。她会因此 耽误家务,疏远正常社交 。人们会称她为 “长舌妇” ,或者 “八卦婆”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贬称,但其内在的 “信息饥渴” 和 “沉迷传播” ,与现代 “吃瓜群众” 的 “网瘾” 何其相似?只不过,古代的“网速”慢得可怜,全靠人肉传播罢了。
更有甚者,如果这位 网瘾少女 在现代沉迷于 “宫斗剧” 或 “宅斗文” ,到了古代,在 深宅大院 里,她可能会把所有心思都用在 “人际博弈” 上。她会沉溺于 观察、揣摩 每一个人的心思, 分析每一个细微的举动 ,甚至 “无中生有” 地编织起 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活活把自己变成一个 “心机痴” 。她不是在 “玩游戏” ,她是在 “扮演游戏” ,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 一场无限循环的宫斗剧 。她的“屏幕”就是 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她的“流量”就是 她倾注在人际算计上的精力 。这样的女子,可能不会有什么固定称谓,但多半会被人评价为 “心思过重” ,甚至 “心术不正” ,背后被戳脊梁骨。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沉迷 “内耗” 的某种古代变体吗?
所以,你看,“网瘾少女”在古代,绝不会有一个 “网瘾” 这么直白的称谓。古代人更倾向于从其沉迷的 “内容” 和表现出的 “病态” 去定义。最常用的,我个人觉得,就是 “痴” 。 书痴,琴痴,绣痴,画痴 。这个“痴”字,不仅概括了她们对某事的 极端投入和难以自拔 ,也隐隐点出了她们因此而变得 “不合时宜”、“脱离现实” 的状况。它没有“网瘾”那么强烈的科技感和现代性,却深谙人类沉溺的普遍性。
当然,也有更负面的词,比如 “玩物丧志之人” ,这其实是一种更普遍的道德批判,不特指女性。如果沉迷得太厉害,影响了家庭声誉和婚姻大事,甚至会被说成是 “失心疯”、“走火入魔” ,带有更强的 精神异常 的色彩。但我更偏向于 “痴” ,它更具诗意,也更符合古代文人雅士对 “偏执型人格” 的一种 “爱恨交织” 的复杂情感。
总而言之,无论是现代的 网瘾少女 ,还是古代的 书痴、绣痴、琴痴 ,她们的内心深处,或许都藏着某种 无法言喻的空虚 ,或是一种 对现实的逃避 ,或是一种 对极致境界的追求 。媒介变了,内容变了,但那份 “沉浸其中,不愿醒来” 的执拗,却亘古不变。这让我不禁感慨,人类的 “上瘾基因” ,真是刻在骨子里、血液里的,从古至今, 从未缺席 。我们以为自己 掌控着科技 ,殊不知,有时是 科技在掌控着我们的灵魂 ,就像古代的一卷书、一根针,也可能 囚禁住一个鲜活的生命 ,让她们成了那个时代的 “屏幕奴隶” 。而那一声声 “某某痴” ,便是他们对这份 “甜蜜囚禁” 最古老、也最贴切的描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