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胎孩子的妈妈怎么称呼?超人还是英雄?不如就叫她自己

四胎孩子的妈妈怎么称呼 ?这问题扔出来,简直自带一种兵荒马乱的画面感。脑子里立刻就能浮现出一个陀螺般旋转的身影,周围环绕着四个音量和需求都开到最大的“小神兽”。

你是不是也想脱口而出——“ 超人妈妈 ”?

这个词,太顺口了,几乎成了标配。听起来,是褒奖,是赞美,是把她捧上一个凡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你看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左手抱娃,右手炒菜,嘴里还得辅导着老大功课,脚下说不定还踩着乐高积木去关轰鸣的洗衣机。这不是超人是什么?

四胎孩子的妈妈怎么称呼?超人还是英雄?不如就叫她自己

可我总觉得,这声“ 超人妈妈 ”,喊得多了,味儿就有点变了。它像一件华丽但沉重的战袍,一旦穿上,就不允许你喊累,不允许你崩溃,不允许你偶尔也想躺平,想做个“废人”。因为,超人怎么会累呢?超人是无所不能的。这声称呼,与其说是赞美,不如说是一种绑架。它默认了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你的疲惫是不可言说。它把你从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功能性的、被神化的符号。

还有人会说,叫“ 英雄母亲 ”。

这个词,年代感就更强了。带着一种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感,仿佛她的生育,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为了某种更伟大的目标。在过去,这或许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在今天,当生育自由和个人价值被反复提及的时候,这个 称呼 就显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沉重,甚至有点不合时宜。它轻易地抹去了生育过程中那些具体的、私人的、甚至是痛苦的细节,只留下一个光辉的、正确的、供人瞻仰的空洞形象。

说真的,我见过一个 四胎妈妈 。她不是什么超人,更不是什么英雄。

她就是一个普通女人。

她会在凌晨三点被孩子的哭声吵醒时,坐在床边,眼神放空,那一刻你从她脸上读不出任何母性的光辉,只有两个大字:困倦。她会在超市里,因为四个孩子为了抢一包薯片而尖叫打滚时,气到太阳穴突突直跳,恨不得把自己缩到货架后面隐形。她会看着镜子里自己日渐松弛的肚皮和眼角的细纹,长长地叹一口气。她也会在孩子们都睡着之后,偷偷刷会儿手机,看一部无脑甜宠剧,露出那种属于少女的、傻乎乎的笑容。

你以为她在享受天伦之乐,实际上她可能正一边用脚勾住快要掉下沙发的二宝,一边用嘴叼着三宝的奶嘴,手里还飞快地在家长群里回复老师关于大宝作业的@,而四宝,四宝可能正在某个你看不见的角落里,安静地,进行着某种具有毁灭性的艺术创作。

她的世界,不是电影里加了柔光滤镜的温馨画面,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高强度的、充满了屎尿屁和鸡毛蒜皮的战争。她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她的情绪在崩溃和自愈之间反复横跳,她的名字,似乎也渐渐被“XX妈妈”这个身份所取代。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四胎孩子的妈妈怎么称呼

我见过最动人的一个场景。是在一个朋友聚会上,那位 四胎妈妈 姗姗来迟,带着一脸歉意。有人打趣说:“哇,超人总算来了!”她只是疲惫地笑了笑。这时,她的一位老朋友,径直走过去,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清清楚楚地喊了她的名字:“林薇,你可算来了,就等你了。”

就那三个字,她的名字。

我看到那个叫林薇的女人,眼圈一下子就红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对于一个终日被“妈妈”这个身份淹没的女性来说,最好的 称呼 ,不是任何浮夸的赞美,也不是任何宏大的定义,就是简简单单地,叫她的名字。

叫她的名字,意味着你看到了她。你看到的不是那个被四个孩子捆绑的母亲符号,而是那个独立的、完整的、名叫“林薇”的个体。你承认她的 个人价值 ,不仅仅在于她生了几个孩子,更在于她本身是谁。你尊重她的选择,也体谅她的辛劳。你把她从“ 英雄母亲 ”和“ 超人妈妈 ”的神坛上请下来,让她可以做一个会累、会烦、会哭、会笑的,普通人。

当然,也有很多接地气的称呼。比如亲近的朋友会开玩笑叫她“四宝妈”、“司令”、“孩儿他娘plus”。这些称呼里带着熟稔和调侃,是另一种亲密。但这和那些标签化的赞美,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基于关系的昵称,后者是基于身份的定义。

归根结底,一个 称呼 ,折射的是一种态度。我们这个社会,一边在焦虑于低生育率,一边又对多子女家庭的母亲,施以一种“非人化”的想象。我们把她们的付出浪漫化,把她们的辛劳奇观化,却很少真正去关心,那个作为“人”的她,需要什么。

她需要的,可能不是一句轻飘飘的“你真伟大”,而是一句“你辛苦了,要不要歇会儿?”。她需要的,可能不是被当成超人仰望,而是有朋友能听她吐槽一下午的育儿经。她需要的,是当别人提起她时,首先想到的是她的名字,她的性格,她的爱好,然后,才是“哦,她还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她的 自我 ,不应该被母亲的身份完全吞噬。

所以,下次你再见到一位 四胎妈妈 ,别急着给她“封神”。试着,就叫她的名字吧。那或许是你能给予她的,最温柔,也最真诚的尊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