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我跟你说,当你开始琢磨“作恶多端的下属怎么称呼”这个问题时,事情的性质就已经变了。这早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职场礼仪或者词汇选择的问题。这是一种情绪的出口,一种心理的界定,更是一种……嗯,一种战斗前的准备。你得先给你的敌人画个像,不是吗?
别天真了,以为想个绰号只是为了私下里跟别的同事吐槽时更爽一点。当然,这也是一部分原因,谁还没在茶水间里用过“那个谁”或者更隐晦的代号呢?但往深了想,你怎么称呼他,决定了你在心里怎么定位他,以及,你打算怎么处理他。
所以,别再想什么“不专业的员工”、“有待改进的同事”这种温吞水似的废话了。那是HR写在纸面上的东西,不是你午夜梦回,被气得肝疼时,脑子里盘旋的那个词。

在我的世界里,对付这种人,称呼得分场景,分对象,更要分清目的。
第一层:给自己听的——内部标签,精准定义
这是最私密,也是最真实的层面。是你一个人的独白,是你关上办公室的门,或者在开车回家路上,一个人咬牙切齿时的内心活动。这个称呼,要狠,要准,要一针见血。
比如,那种天天在你面前表忠心,一转脸就把你的想法当成自己的功劳去向上汇报,还顺带踩你一脚的。这种人,我内部称之为 “功劳窃贼” 或者 “向上管理的寄生虫” 。这个标签一贴,你就清楚了,他的核心能力就是“偷”和“吸血”,你跟他谈忠诚、谈团队精神,纯属对牛弹琴。你对他的防范等级,必须提到最高。
再比如,那种能力平平,但特别擅长制造混乱,拉帮结派,把一个好好的项目搅得乌烟瘴气,最后还能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的。这种,我叫他 “团队的癌细胞” 。为什么是癌细胞?因为它会扩散。它会侵蚀健康的同事,破坏团队的信任基础。你对他的处理方式,就不能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要考虑“外科手术式切除”。
还有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推一下动一下,永远只做60分,但特别擅长把责任甩出去的。这种人,是 “职场黑洞” 。他不会发光,只会吸收光。他消耗你的精力,拖慢整个团队的节奏。你给他贴上这个标签,你就明白,不能再对他抱有任何“他会突然成长”的幻想,他就是个固定成本,一个必须管理的负资产。
你看,这些称呼, 害群之马 、 团队负资产 、 搅屎棍 ……它们不是简单的发泄,它们是你对问题本质的诊断。你以为你在给他贴标签,其实你是在给自己手里的牌做分类,哪张是废牌,哪张是炸弹,哪张需要立刻打出去,你得门儿清。
第二层:跟心腹、平级聊的——圈内黑话,形成共识
一个人战斗太累了。有时候,你需要盟友。可能是跟你关系铁的另一个部门经理,也可能是你一手带起来的、绝对信得过的核心下属。跟他们沟通时,称呼就要变得巧妙一点。
不能太直白,显得你背后说人坏话,格局太小。但又必须足够清晰,让对方立刻get到你说的是谁,以及问题的严重性。
这时候,一些生动的比喻就派上用场了。
- 对于那个两面三刀、特别会演的,可以叫他 “戏精” 或者 “奥斯卡” 。 “唉,最近‘奥斯卡’又开始飙演技了,你那边可得留个心眼。” 对方一听就懂,心领神会。
- 对于那个到处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可以叫他 “行走的打火机” 。 “小心点,那个‘打火机’昨天又去老板那儿‘点火’了。” 风险预警,一步到位。
- 对于那个专业能力一塌糊涂,但总能把事情搞砸的,可以叫他 “项目粉碎机” 。 “完了,这个项目怎么分到‘粉碎机’手里了,我们得想想B计划了。”
这些黑话,是一种社交润滑剂,也是一种信息加密。它能快速地在小圈子里建立起统一战线,形成非正式的“问题人物档案”。大家心照不宣,在后续的协作中,自然会多加提防,互相打掩护。这比你声色俱厉地开个会,点名批评要有用得多,也安全得多。
第三层:向上汇报、跟HR沟通的——专业术语,无可辩驳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考验你水平的地方。
在老板或者HR面前,前面所有的情绪化、个人化的称呼,都必须收起来。你不能跟老板说:“王总,我们团队那个‘癌细胞’,我想把他开了。” 你这么说,老板只会觉得你幼稚、不专业,甚至在搞办公室政治。
这时候,你的称呼必须切换到一种冷静、客观、基于事实的“官方语言”。核心原则就八个字: 行为描述,而非人身攻击 。
你要做的,是把那些“作恶多端”的行为,翻译成他们能听懂,并且无法反驳的职业术语。
-
那个 “功劳窃贼” ? 在他那里,叫“存在 团队协作壁垒 ,在信息共享方面表现出 选择性偏差 ,影响了团队的整体效能和信任度。”
-
那个 “团队的癌细胞” ? 在他那里,叫“其沟通方式对团队氛围有 潜在的负面影响 ,多次观察到其言论引发 团队内部不必要的摩擦 ,不利于建设性文化的培养。”
-
那个 “职场黑洞” ? 在他那里,叫“在负责的关键任务节点上,表现出 主观能动性不足 ,交付成果的质量和时效性,与岗位预期存在 持续性差距 。”
看到了吗?没有一个侮辱性的词,但每一个字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在要害上。你不再是那个抱怨的、情绪化的下级,你是一个有理有据、冷静分析问题的管理者。你说的是事实,是数据(如果有的话,比如项目延期率、客户投诉率),是“可量化的影响”。
这种“称呼”的转变,本质上是一种角色的转变。你不再是受害者,而是问题的解决者。你不是在“搞人”,你是在“优化团队结构”、“降低管理风险”、“提升组织效率”。
说到底,“作恶多端的下属怎么称呼”,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你心里叫他什么,是为了让你自己爽,让你自己保持清醒。你跟盟友叫他什么,是为了建立防御,是为了信息同步。而你真正需要拿到台面上说的,从来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份关于他所有“作恶多端”行为的、不带感情色彩的、专业到让任何人都无法辩驳的“事实清单”。
真正的挑战,不是给这摊烂泥起个名字,而是怎么不动声色地,把它清出你的花园,同时,还要让所有人都觉得,你是在进行一场必要的、有益于生态的园艺工作。
这才是成年人职场里,真正的艺术。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