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一个搞中医神经科的,怎么称呼我的病人?
这问题,真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这里头,藏着我们这行的心法,藏着中医看“人”的根。你以为就是“王先生”“李女士”那么简单?不,远不止。
我们诊室的门,推开的,常常是沉重的。一个帕金森患者,手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连端个水杯都成了奢望;一个中风后遗症的,半边身子不听使唤,话也说不利索,眼睛里全是焦急和无助;还有那些被头痛、失眠、焦虑折磨得形销骨立的人……他们走进来的,不只是一个“病”,而是一个被疾病撕扯得七零八落的完整人生。

所以,第一个称呼,至关重要。
我师父,一个胡子花白的老爷子,他管病人叫“ 病家 ”。
第一次听见,我还有点懵。“病家”?听着像古代的说法。老爷子呷了口茶,慢悠悠地说:“病,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家子的事。他一个人倒下了,后面是操心的老伴,是愁眉不展的儿女。咱们治病,不能只盯着床上躺着的那一个,得看到他身后那整个家。这一声‘病家’,是提醒自己,你肩上扛着的,是一整个家庭的期盼。”
我一下子就懂了。这个词,有一种旧式的、郑重其셔的温暖。它瞬间把医生和患者从冷冰冰的对立面,拉到了一个战壕里。我们共同的敌人,是那个“病”。尤其在 神经科中医 领域,很多病程长,恢复慢,家庭的支持简直就是续命的良药。一句“ 病家 ”,就把这种支持系统给“请”进了诊室,让患者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然,现在这么叫的少了。显得有点“过时”。但那个精神内核,我们这些做学生的,都刻在骨子里了。
现在,更多的时候,我的称呼会更“接地气”。
“来,阿姨,把手给我,我再给您看看舌苔。”“王老师,最近晚上睡得怎么样?那个方子吃了感觉如何?”“小伙子,别一天到晚皱着个眉头,你这肝气郁的,头能不疼吗?”
你发现了吗? 阿姨、老师、叔叔、大哥 ……我们几乎是本能地,会去寻找一个最亲切、最符合对方社会身份和年龄的称呼。这是一种东方式的尊重,也是一种快速拉近心理距离的技巧。
为什么在 神经科中医 这儿,这一点尤其 举足轻重 ?
因为我们治的是“神”。中医讲“ 形神合一 ”,神经系统的疾病,损伤的是“形”,但最折磨人的,是“神”的失守。一个人的精神垮了,再好的药也吊不住命。而一个温暖的称呼,就像是第一剂“ 安神汤 ”。
你面对的,不是一个抽搐的手,一个失语的嘴,而是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家,一个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一个为家庭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她的灵魂困在了失控的身体里,正在恐慌地向你求救。你叫他一声“王总”,他或许会记起当年运筹帷幄的自己;你叫她一声“李老师”,她可能眼中会闪过站在讲台上的光彩。
这是在唤醒他们内在的生命力。是在告诉他们:虽然你病了,但你依然是你,你过往的一切价值,我们都看见了,并且尊重。
这种心理上的抚慰,有时候比开三副汤药还管用。
当然,我们也会用“ 患者 ”这个词。但通常是在写病历、学术讨论这种书面场合。面对面的时候,从我嘴里蹦出“患者”这两个字,会感觉特别生硬,像隔了一堵墙。那是一种纯粹的、理性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视角,适合做研究,但不适合做临床。临床,是人和人的交往。
我记得有个阿姨,刚来的时候因为面瘫,半边脸动不了,眼睛也闭不上,整个人情绪特别低落,谁也不想见。我每次都叫她“张姐”,跟她聊聊她孙子,聊聊菜市场的菜价。针灸的时候,我会刻意说:“张姐,你看,今天眉毛能动了嘿!”“张姐,今天笑起来嘴角对称多啦!”
她从一开始的躲闪,到后来愿意看着我的眼睛,再到后来,会主动跟我分享她煲了什么汤。等到她康复得差不多,摘下口罩给我看她那张恢复如初的脸时,她拉着我的手说:“小大夫,谢谢你,你没把我当个怪物看。”
那一刻,我觉得,“张姐”这个称呼,可能是我开过最好的一味药。
而最奇妙的,是那种经年累月的关系。
神经科的很多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运动神经元病,都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医生和病人,会有一种近乎“战友”般的情谊。一开始可能是“刘叔叔”,后来熟了,就成了“老刘”,再后来,可能他会直接叫我的小名,我也会开玩笑地叫他“老伙计”。
我们不再仅仅是医患关系。我了解他的家庭,他的脾气,他年轻时的风光,他也知道我最近是不是又被我师父训了。这种关系,超越了诊疗本身。我们成了彼此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再仅仅是给他开药调方的人,更像一个陪伴者、一个倾听者、一个能给他带来希望的朋友。
这种时候,称呼已经不重要了。一个眼神,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最默契的交流。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神经科中医怎么称呼病人 ?
我们叫他“ 病家 ”,是担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叫他“ 阿姨 ”“ 老师 ”,是递上一份暖烘烘的尊重。我们叫他“ 大哥 ”“ 兄弟 ”,是建立一种肩并肩的信任。最终,我们希望,能和他成为“ 朋友 ”,是陪他走过一段难熬的路。
我们从不轻易叫他们“病人”。
因为在我们眼里,他们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故事的“人”。我们的工作,就是把那个被疾病藏起来的、鲜活的“人”,一点一点,再重新找回来。
这,大概就是藏在一个简单称呼背后的,中医的温度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