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 闺蜜的现任怎么称呼她 ,这事儿吧,真的不是我小题大做,也不是我这个当闺蜜的有多么吹毛求疵,而是称呼这个东西,它就像爱情里的一个小小切片,一个显微镜,能照出太多平时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和情绪了。
就拿我闺蜜Coco来说吧。她谈过的恋爱,两只手都快数不过来了,我作为她最铁的“恋爱观察员”,见过的“姐夫”候选人没有十个也有八个。而我判断一个男人对她是不是真上心,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考验,就是听他怎么叫她。
Coco的大名叫“陈可”,挺好听一名字。她第一个男朋友,一个特文艺的男生,从头到尾都叫她“陈可”。不是“阿可”,不是“可可”,就是冷冰冰的“陈可”。吃饭的时候,“陈可,递一下那个醋。” 看电影的时候,“陈可,你觉得这段怎么样?” 听着吧,客气,礼貌,但也疏离得像两个刚刚认识的同事。果不其然,三个月,俩人就因为“感觉太平淡”分了。平淡?废话,连个亲昵点的称呼都没有,能燃起什么火花来。

后来那个,是个油嘴滑舌的。一上来就“宝贝儿”、“心肝儿”地叫,叫得那叫一个顺溜,好像这个词就是焊在他嘴上的。我们一起吃饭,他能在十分钟里叫八遍“宝贝儿”。“宝贝儿,吃这个。” “宝贝儿,你渴不渴?” “宝贝儿,我给你讲个笑话。” 我在旁边听得鸡皮疙瘩掉一地。Coco当时还觉得特甜蜜,觉得他好会哦。我当时就跟她说,小心点,这种 公共称呼 ,听着甜,其实最廉价。他对你这么叫,对前任、前前任,八成也是这一套,毫无专属感可言。这种称呼,不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 撩拨的工具 。果然,半年不到,就听说他在外面跟别的“宝贝儿”不清不楚。
所以你看,称呼这事儿,真的,太重要了。
那到底什么样的称呼,才算得上是用了心?
我觉得,最高级的,一定是那种 带有专属印记的昵称 。
Coco现在的这个男朋友,我们都叫他老许。他叫Coco什么呢?叫她“小馄饨”。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差点笑喷,这是什么奇怪的外号?后来才知道,他们第一次正式约会,Coco紧张得不行,点了一碗馄饨,结果吃得满嘴都是汤,还把一个馄饨掉到了衣服上,特别窘。老许当时没笑话她,特自然地抽了张纸巾帮她擦干净,然后轻声说了一句:“你啊,真像个小馄饨,看着白白净净,肚子里还挺有货。”
你们懂那种感觉吗?这个称呼,它不是凭空来的。它绑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瞬间,一个只有他们俩才懂的梗。当老许叫她 “小馄饨” 的时候,他叫的不仅仅是Coco这个人,他叫的是那个有点笨拙、有点可爱、让他心动的瞬间。这个称呼里,有故事,有画面,有宠溺,还有一点点只有他能懂的调侃。这比一万句“宝贝儿”都来得真诚,来得有分量。
每次我们聚会,老许一个电话打过来,开口就是:“我的小馄饨,在哪儿呢?” 我和别的闺蜜就在旁边姨母笑。真的,那种宠溺,简直要从声音里溢出来。
当然,除了这种顶配的专属昵称,还有一些称呼也能看出感情的深浅。
比如, 叠字 。像“可可”、“乐乐”这种。听起来有点幼稚是吧?但一个大男人,如果愿意放下身段,用这种略带孩子气的称呼叫你,说明在他心里,你是需要被呵护、被宠爱的小女孩。他看到了你内心柔软的那一面。
还有就是 去掉姓,只叫名字的最后一个字 。比如叫“可”。这是一种从朋友到恋人过渡的自然演变,亲近,但不肉麻,非常舒服。尤其是在他朋友面前这么介绍你:“这是可。” 简单两个字,既给了你名分,又显得自然大方。
最最最需要警惕的是什么?
除了我前面说的连名带姓,还有一种,就是 用“喂”、“欸”来代替 。
我的天,如果一个男人这样叫我闺蜜,我能当场跟他翻脸。这已经不是疏离了,这是彻头彻尾的不尊重。一个连你名字都懒得叫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把你放在心上吗?他心里根本就没有你的位置,你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他需要时才会想起的“喂”。遇到这种,别犹豫,赶紧让你闺蜜跑,跑得越远越好。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在不同场合,称呼会变 。私下里,他可能会叫你各种肉麻的外号,什么“小猪猪”、“臭宝”;但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他就只叫你的大名,甚至有点刻意保持距离。这种情况也要分析。有的人可能只是性格内敛,不习惯在人前秀恩爱。但也有的人,是他根本就没想把你真正地、公开地纳入他的生活。他的亲密,只是一种限定场景下的表演。
说到底, 闺蜜的现任怎么称呼她 ,我们看的不是那个词本身有多华丽,而是那个词背后所承载的 独特性、唯一性和那份不自觉流露出的爱意 。
是只有他会这么叫你吗?这个称呼里,有你们之间的故事吗?他在叫你的时候,眼神是温柔的,还是敷衍的?声音是上扬的,还是平淡的?
这些细节,骗不了人。
一个称呼,就像一把钥匙。有的钥匙,能打开任何一把锁,因为它廉价又通用;而有的钥匙,却只能打开一扇门,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专属定制。
所以啊,姐妹们,下次见到你闺蜜和她男朋友,别光顾着看他们穿什么情侣装,吃了什么大餐。悄悄竖起耳朵,仔细听听,那个男人,到底是怎么叫她的。
答案,往往就藏在那短短的两三个字里。八九不离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