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说起这事儿,我就忍不住要感慨一番。咱们现代人,谈个恋爱结个婚,对伴侣的称呼那真是五花八门,甜言蜜语,昵称更是信手拈来,什么“亲爱的”、“宝宝”、“我家那位”,甚至各种叠字儿、外语混搭,全凭俩人高兴。可你有没有想过,古时候的人,他们是怎么“选” 夫妻称呼 的呢?这个“选”字,可不是我们今天这种自由散漫的选法,它背后藏着太多的规矩、礼仪,还有那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密码。
我老是觉得,古人对待称谓这事儿,比我们郑重得多,也讲究得多。那不是一拍脑门儿就能决定的,它得跟着你的身份走,跟着你的年纪变,甚至地域不同、场合不同,都得换着法儿来。这简直是一门学问,你琢磨琢磨,是不是很有意思?
最最常见的,当然是“ 夫妻 ”这个词儿。听着多庄重,多朴素,直接点明了关系。它不像“爱人”那么甜腻,也不像“伴侣”那么泛泛, 夫妻 ,就是 夫妻 ,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是社会最小单位的基石。但除了这个大而全的称谓,古人还有太多精妙的说法,细细品来,每一种都藏着一段历史,一种情愫。

咱们先从那些带着点儿“官宣”意味的称呼说起吧。比如“ 伉俪 ”,这词儿一听就高级,透着一股子雅致和相互匹配的意味。一般都是用在形容有身份、有地位的 夫妻 身上,比如说某某 伉俪 ,那都是被社会认可、令人艳羡的一对。你想啊,哪个平头百姓会没事儿自称 伉俪 ?那不成了打肿脸充胖子嘛。它自带光环,是别人对你们关系的褒奖,是对你们恩爱和谐的肯定。所以,这种 夫妻称呼 ,不是你能随便“选”的,是你得活出那个份儿,别人才给你这个面儿。
再往细了说,民间流传最广,也最能体现古人情趣的,恐怕就是“ 郎君 ”和“ 娘子 ”了。哎呀,我一听到这两个词,脑子里立马就能勾勒出画面感来:小桥流水人家,一个温婉的 娘子 轻声唤着自家 郎君 ,那声音里带着几分娇羞,几分爱恋,还有那么点儿规矩下的亲昵。 郎君 ,最早指的是年轻的男子,后来逐渐演变为对丈夫的称呼,带着尊敬和爱意。 娘子 ,则是年轻女子,后来也成了妻子的代称。这种称谓,充满了古典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可不是说今天我高兴了就叫你 郎君 ,明天不高兴了就换个称呼。在那个时代,一旦确定了 夫妻 关系,这 郎君 、 娘子 的称呼,就成了彼此间默认的甜蜜约定,是渗透到骨子里的日常。
随着时代演进,称呼也像流水一样,不断变迁。到了宋元明清,我们又听到了“ 官人 ”和“ 娘子 ”这对搭档。你看《水浒传》里,潘金莲唤西门庆就是“ 官人 ”,这 官人 嘛,字面意思就是当官的人,但后来泛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子,甚至对普通丈夫也可以用。这里头,既有尊敬,也有点儿 娘子 对丈夫的依赖感。它比 郎君 更显世俗化,更接地气。而“ 相公 ”这称呼,则带着更浓厚的读书人气息,多用于称呼有功名、有学识的丈夫,或者对士大夫阶层的丈夫的尊称。想想那些大户人家的主妇,轻启朱唇,一声“ 相公 ”,那不仅是叫丈夫,更是叫着家里的顶梁柱,是整个家族的希望。这种 夫妻称呼 的“选择”,其实就是社会身份、职业背景的投射,它不由个人随意更改,而是被社会规训,被传统框定的。
当然,还有那些听起来有点儿“谦卑”的称谓,比如妻子自称“ 贱内 ”、“ 拙荆 ”、“ 糟糠之妻 ”,丈夫则称妻子为“ 内人 ”,称自己为“ 外子 ”。这些词儿,哎,咱们现在听着是不是有点儿不舒服?觉得怎么把自己的妻子说得这么低贱?但你要放在古代那个语境下看,它其实是一种谦辞,一种礼貌。在讲究“夫为妻纲”的时代,妻子在人前自称“ 贱内 ”或“ 拙荆 ”(荆,指荆条,古代贫寒人家用荆条做发簪,引申为贫贱之妻),非但不是自轻自贱,反而是贤淑恭顺的体现,显示出对丈夫的尊重和对家庭的谦逊。而丈夫称妻子为“ 内人 ”,意思是家内之人,称自己为“ 外子 ”,意思是外面之人,也巧妙地勾勒出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这种 夫妻称呼 的“选择”,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具象化,它渗透进了每一个家庭的日常,成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再说说“ 夫君 ”吧,这词儿,我觉得特有意思。它比“ 郎君 ”更显正式,带着一股子深情和尊重。有时候,小说里那些大家闺秀、甚至公主,唤丈夫一声“ 夫君 ”,那份情深意重,真是扑面而来。它既有“夫”的地位感,又融合了“君”的尊称,所以听起来总是那么熨帖,那么合情合理。这说明啊,古人对 夫妻称呼 的考量,远不止于表面的称谓,它还承载着对彼此的期待、情感的深度和伦理的自觉。
而当 夫妻 携手走过漫长岁月,步入暮年,那些曾经的 郎君 、 娘子 、 官人 、 相公 ,又会悄悄地被“ 老伴 ”、“ 老头子 ”、“ 老婆子 ”所取代。你看,“ 老伴 ”这个词,它没有了年轻时的炽热,却多了份相濡以沫的平淡和深沉。它凝聚着几十年风雨同舟,白头偕老的温情。这里头,没有了社会阶层的区分,没有了刻意的规矩,只剩下两颗相依为命的心。这称呼的“选择”,不再是社会约定俗成,而是岁月自然而然的馈赠。那份深情,无需华丽的辞藻,一句“ 老伴 ”,就足以道尽所有。
细想想,古代人 夫妻称呼 的“选择”,其实是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过程,而不是个体在超市里挑商品那般随意。它就像一件件精美的古董,每一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些称谓的出现、演变,无不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结构、家庭观念、伦理道德以及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给两个人贴个标签,而是通过这些称谓,规范着 夫妻 之间的相处模式,也维系着社会的稳定运行。
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些古老的 夫妻称呼 ,或许会觉得有些繁琐,有些距离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承载着那份独属于东方的含蓄和深情。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份情感,一片天地。它们不追求直白,更讲究韵味;不强调自我,更注重彼此。这不就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吗?他们用文字,用语言,搭建起 夫妻 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如此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卷。当我们再读到那些古籍,看到那些 郎君 、 娘子 、 相公 、 内人 的字眼,是不是也多了一份理解和敬意呢?我觉得,这种古老的“选择”机制,虽然看似刻板,却又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温情和韵味,这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去细细品味,甚至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精神养分的。毕竟,那份对彼此的珍视和尊重,是永恒不变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