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初听之下,是不是觉得有点儿稀奇古怪?蛇,那冷冰冰、滑溜溜的生灵,哪里来的兄弟姐妹?又哪里需要人去“称呼”呢?可细想起来,这背后藏着的,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那种超越物种、将情感投射到万物之上的浪漫与深情。它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提问,而是一个彻彻底底,带有浓郁人文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哲学意味的叩问。它问的,不是冰冷的分类学,而是人与“异类”之间,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究竟如何界定,又如何表达的情感连结。
说起这个,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自然就是 《白蛇传》 。这部千古流传的爱情史诗,简直是咱们文化里一道绕不开的风景线,多少人,包括我,都是听着她的故事长大的。在这故事里,最最核心的,除了白娘子与许仙那段惊天动地的爱恋,不就是白素贞和 小青 这对“姐妹”的情谊吗?你看, 小青 ,她本是条青蛇,按理说跟白娘子没什么血缘关系,可白素贞怎么称呼她?“小青妹妹”、“青儿”,那叫一个亲热。而 小青 呢,一口一个“姐姐”,一声声“姐姐”,叫得情真意切,肝胆相照。她们之间,哪里还有半点人与妖、同类与异类的隔阂?分明就是亲生姐妹,甚至比许多亲姐妹还要来得真挚、深厚。这便是我们文化中,对非人类生命体,赋予情感,进而赋予 称谓 的最初也是最经典的例子。
你琢磨琢磨,这份“姐妹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不是天生的,是白素贞修炼得道,感念 小青 尚浅,循循善诱,将她点化,并一路扶持。 小青 对白素贞,除了敬重、感激,更有那种在漫长岁月中磨砺出来的,生死与共的深厚依恋。当白娘子有难, 小青 不惜一切,赴汤蹈火,甚至为了救姐姐,水漫金山,那份忠诚与果决,真是比许多“人”来得更加纯粹。所以,当白素贞呼唤“ 小青 妹妹”时,她呼唤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对这份相依为命、情同手足的深厚情感的确认与肯定。而 小青 那句“姐姐”,又何尝不是对这份恩情、这份归属,最真诚的回应?

那么,除了这种同为“妖”类的姐妹情,咱们再把目光放开些。如果一个“人”和一条“蛇”建立了某种连结,他们又会怎么称呼呢?你想啊,在许仙的世界里,他的妻子是白娘子,那白娘子的妹妹 小青 ,对许仙来说,不就是“小姨子”吗?虽然故事里许仙可能不会直接这么叫,毕竟 小青 的身份特殊,但这种亲属关系链条的延伸,是不是很自然地就出现了?这 称谓 ,从最开始的敬畏,到后来的接受,再到最终的融入,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同化、情感升华的过程。人类世界最基本的伦理纲常,最核心的亲属 称谓 ,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被我们用在了异类身上。这本身就说明,我们并不甘于让“人”和“非人”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总是在寻找连接,寻找共鸣,哪怕是凭借着想象力。
再往深了说,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民间传说里,蛇往往不仅仅是“蛇”本身。它们可以是 蛇仙 ,可以是 蛇精 ,可以幻化人形,甚至可以修成真龙。当它们以人的形态出现时,故事就变得更有趣了。许多传说中,有些蛇会报恩,它们可能化作人形,成为某个人的 “恩公” 或者 “恩人” ,或者干脆以“哥哥”、“姐姐”的名义,守护在恩人身边。比如,某些故事里,被救的蛇会化作一个俊俏的公子,称呼恩人为“兄长”或“大哥”,以示亲近和敬意。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救了一条蛇,他可能会将其视为自己的“孩儿”,或者直接昵称,比如“小黑”、“小花”,这又是一种拟人化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 称谓 。这种 称谓 里,揉杂着感激、疼爱、甚至一丝丝超越世俗的惊奇。
这种对蛇的 称谓 ,也深刻地反映了咱们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我们敬畏自然,但又不完全是那种冷冰冰的距离感。我们试图理解它,融入它,甚至与它建立一种超越表象的亲密关系。当我们将“兄弟姐妹”这样的 称谓 赋予蛇时,我们其实是在表达一种愿望: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希望那些“异己”的存在,也能在我们的情感世界里找到一席之地。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共情,一种富有诗意的哲学思考。
我常想,这种 称谓 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情愫在涌动?是单纯的民间想象?还是我们民族深层心理结构中,对生命共通性的某种探索?你看那《聊斋志异》里,多少狐仙、蛇妖,不都是和凡人谈情说爱,结为夫妻,或者成为至交好友?那些故事里,称谓更是五花八门,有“娘子”、“相公”的夫妻之称,有“兄长”、“贤弟”的兄弟之交,甚至有“恩公”、“小女”这样带着特定语境的 称谓 。这些 称谓 ,无一例外,都在努力地消弭人与异类之间的界限,用人类最熟悉、最温暖的语言体系,去构建一个充满温情与秩序的世界。
这里头,有个很微妙的点,那就是“敬畏”与“亲近”之间的平衡。蛇在咱们文化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象征。一方面,它是龙的原型,是神圣、力量和神秘的化身,让人心生敬畏;另一方面,它又是阴冷、毒性、狡猾的象征,让人本能地恐惧。而当我们将它称为“兄弟姐妹”时,我们无疑是选择了亲近,甚至试图将其“驯化”到人类的伦理框架中来。这种“驯化”不是压迫,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接纳与理解。我们把它们从自然界的野性中拉出来,赋予它们人性化的 称谓 ,让它们成为我们故事的一部分,我们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 蛇的兄弟姐妹怎么称呼 ?我会说,这得看语境,得看心境,得看你和这条蛇之间,究竟结下了怎样一份不解的 情谊 。它可能是《白蛇传》里,那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姐姐”、“妹妹”;它也可能是民间传说里,那句带着报恩意味的“兄长”,或是带着疼爱与亲近的“小宝”;它更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温柔呼唤,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情感投射。这种 称谓 ,它无关血脉,无关物种,关乎的,只是那份超越形体的,人与生命之间,最本真、最纯粹的连结。
再想想,这种 称谓 ,其实也反过来折射出我们人类自身的孤独与渴望。我们渴望连接,渴望理解,甚至渴望超越自身的局限,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当我们将“兄弟姐妹”这样的 称谓 赋予蛇,赋予那些看似与我们格格不入的生命时,我们是在试图拓宽“家”的定义,是在努力延伸“亲情”的边界。这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文化行为。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些古老而奇妙的 民间故事 中,隐藏着多少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对生命平等的美好愿景。
这份 情谊 ,有时候是“报恩”,有时候是“报仇”,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缘分”。缘起缘灭,缘聚缘散,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织,往往超越我们的理解。而 称谓 ,就是我们试图抓住这份缘分,给它一个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式。它是一个符号,一个密码,打开了人与“异类”之间,情感交流的大门。
那么,下次再碰到这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别急着嗤笑,也别急着按常理去定义。不妨慢下来,打开你的想象力,感受一下那些流淌在 传说 里、渗透在 文化 里的温情与深意。你会发现,这世间的 称谓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也要有温度得多。它承载的,不只是身份,更是情感,是连接,是人类面对未知世界时,那份永不磨灭的好奇与善意。是啊, 蛇的兄弟姐妹怎么称呼 ?答案可能就在你心里,那份愿意去爱,去理解,去接纳的心。它提醒我们,哪怕是看起来最疏远的生命,也能通过我们赋予的 称谓 ,变得亲近,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故事。这,才是这问题真正迷人的地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