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大群众怎么称呼?一个词看懂时代变迁与人心向背

我总觉得, “群众” 这个词,自带一种宏大叙事的距离感。你一说出口,脑子里浮现的就不是张三李四,不是楼下那个爱遛狗的王大爷,而是一片模糊、面目不清的人海。一个巨大的集合名词,冰冷,且没有体温。它特别适合出现在红头文件里,出现在慷慨激昂的发言稿上,但你绝不会在菜市场里,对着一个正在掰扯白菜价格的大妈喊:“这位群众,你的葱忘了拿。”

你看,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对广大群众怎么称呼 ,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学问题。它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说话人的立场、态度,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底色。一个称谓的变迁,背后是社会关系、权力结构和人心的重新洗牌。

咱们往回倒几十年。那个时候,最响亮的称呼是什么? “同志” 。这词儿,现在听起来有点……嗯,别样的意味。但在当时,它滚烫,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火焰。一声“同志”,意味着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有着共同的信仰和目标。它消弭了身份、职业、财富的差异,把所有人拉到了一个水平面上。厂长是同志,工人也是同志。这里面有一种革命式的浪漫和纯粹。当然,这种纯粹如今已然褪色,成了一个需要看场合、看语境,甚至有点小心翼翼才能使用的词汇。

对广大群众怎么称呼?一个词看懂时代变迁与人心向背

后来, “人民” 这个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它比“群众”多了一份主体感,比“同志”少了一份意识形态的捆绑。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人民。这个词,庄严、神圣,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但说实话,它同样宏大。宏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感觉它和你有关,但又好像离你的具体生活很远。你在谈论国家大事、民族未来的时候,会用“人民”;但你讨论明天猪肉涨不涨价,孩子上哪个辅导班的时候,你不会。

真正带着生活烟火气的,我觉得是 “老百姓” 。这个词,朴实,甚至有点土。但它有根。一说“老百姓”,画面感就来了。是清晨公园里打太极的爷爷,是傍晚厨房里忙碌的妈妈,是那些为了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而奔波的,我们每一个人。它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甚至带着一点“我们”对抗“他们”(那些高高在上的“官”)的民间立场。所以你看,很多干部下基层,喜欢说“我们老百姓怎么样怎么样”,试图用这个词来拉近距离。好不好用?得看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有没有光,心里装没装着事儿。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商业浪潮席卷而来,称呼又变天了。

一夜之间,我们好像都有了新的身份。最普遍的,叫 “消费者” 。这个词,精准,但也冷酷。它把人与人之间丰富复杂的关系,简化成了一种最赤裸的交易关系。你的价值,被简化成了一次点击,一次购买,一个订单号。你是那个贡献GMV的数字,是品牌方需要讨好、研究、甚至算计的对象。他们分析你的浏览记录,揣摩你的购物心理,给你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就是为了让你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在“消费者”这个称谓下,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你只是一个行走的钱包。

比“消费者”更进一步,也更冰冷的,是 “用户” 。如果你说“消费者”至少还暗示着一次平等的交换,那“用户”这个词,则彻底把你数据化了。你是一个ID,一个头像,一个活跃度指标。你是某个APP庞大数据库里的一行代码。产品经理们开会,讨论的是“用户留存”“用户画像”“用户心智”,他们谈论你,却好像你根本不存在。你的一切行为、偏好、习惯都被量化,成为了优化算法、提升变现效率的燃料。这种感觉,有时候挺让人毛骨悚然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用户”思维包裹的世界里,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也承受着它带来的异化。

当然,也有温情脉脉的。比如电商平台那一声甜到发腻的 “亲” 。刚开始的时候,这声“亲”确实天才,它一下子打破了线上交流的陌生感,虚拟了一份亲密。但当满世界都是“亲,包邮哦”“亲,给个好评哦”的时候,这份亲密也就迅速贬值,成了一种廉价的、机械的口头禅。一声“亲”,抹平了所有的距离,也可能抹平了所有的真诚。

更有甚者,直播间里一口一个 “宝宝” ,“家人们”。这种称呼,试图构建一种虚拟的家庭关系、宠溺关系。它精准地抓住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归属感和被关注的渴望。你不是“用户”,不是“消费者”,你是“我们家的人”。这种拟亲缘化的称呼,是最高明的营销手段,它让你在情感的包裹下,愉快地完成消费。但午夜梦回,你看着购物车里一堆用不上的东西,会不会觉得那一声声“家人”和“宝宝”,多少有点讽刺?

那么,我们自己怎么称呼自己?互联网给了我们无数创造新词的机会。

我们是 “吃瓜群众” ,带着一点疏离和自嘲,围观世界的热闹。我们是 “网友” ,在虚拟空间里,我们是平等的,可以对任何事发表看法。

而近几年,最能引发共鸣的,恐怕是 “打工人” 。这个词,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没有阶级的对立,没有身份的高低,上至CEO,下至流水线工人,只要你不是资本家,你就在为生活奔波,你就是“打工人”。它消解了“白领”“蓝领”的隔阂,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道出了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本质。这里面有无奈,有自嘲,但更多的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和群体认同。“早安,打工人”,这句口号里蕴含的力量,比任何宏大的口号都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真实,它来源于生活本身。

所以, 对广大群众怎么称呼

这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称呼的背后,是你想和这群人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你想动员他们,你可能会喊“同志们”;如果你想表达尊重,你可能会说“各位市民朋友”;如果你想卖东西给他们,你可能会叫“各位用户”“亲”;如果你想和他们站在一起,你可能会说“咱们老百姓”“我们打工人”。

一个词,千斤重。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门,也能锁上一道心防。

在这个时代,我个人越来越警惕那些宏大而空洞的称呼,也越来越反感那些虚伪而廉价的亲密。我更喜欢那些带着体温、带着自嘲、带着真实生活质感的词。

因为说到底,再宏大的“群众”,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组成的。他有他的烦恼,她有她的欢喜。我们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作为一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个体来尊重,而不是被一个冰冷的、抽象的标签所定义。

所以,下次当你想开口称呼一群人时,不妨先停顿一秒,问问自己:我眼里的他们,究竟是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