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或者说,是城市刚刚睁开惺忪睡眼,又或者,是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我总能看见他们。那些身形各异,或急匆匆,或慢悠悠,或穿梭于车流,或停靠在路边,与他们的电动车融为一体的人。风驰电掣地,悄无声息地,划过我的视野。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我们到底该 骑电动车人怎么称呼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藏着的可不止是称谓那么简单,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一份生活的重量,甚至,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我记得小时候,街上电动车还不多,那会儿,骑个自行车就算“潮”了。后来摩托车兴起,大家管骑摩托的叫“骑摩托的”,没啥花样。电动车这东西,刚开始,多数人也就随口叫声“骑电瓶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玩意儿越来越多,多到简直成了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无处不在。渐渐地,一个笼统的“骑电动车人”似乎就显得有点不够用了,或者说,太过于空泛,压根无法捕捉到背后那千姿百态的生活面貌。
你瞧,小区门口送外卖的“小哥”,他们可不就是最典型的 骑电动车人 ?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手机导航的声音混杂着电动车的嗡鸣,在车流中左突右闯,只为了赶那份“准时送达”的承诺。大家最常叫他们“外卖小哥”,或者更亲切一点,“饿了么的”、“美团的”。这称谓里,带着一丝丝对他们辛苦的理解,也有对这份职业的快速识别。有时候,他们送餐迟了,我们抱怨,但抱怨归抱怨,心里也清楚,他们真不容易。同样是送货,快递员也常常骑着电动三轮或两轮,他们被称为“快递小哥”,或者“顺丰的”、“京东的”,这都是根据他们的职业属性来命名,既精准又接地气。这些称呼,仿佛自带BGM,一听就能想到那份忙碌与奔波。

但除了这些职业属性特别强的,那些普普通通的 骑电动车人 呢?比方说,我家楼下,那位每天雷打不动地骑着电动车去买菜的王阿姨。她电动车后座上通常绑着一个大篮子,里面装着当天的新鲜蔬菜和肉。你管她叫“骑电动车人”没毛病,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不是小哥,也不是师傅,她就是王阿姨,一位用电动车丈量生活半径,让柴米油盐变得触手可及的普通市民。如果非要给个称呼,或许“买菜大妈”更形象,但那已经脱离了“骑电动车”这个动作本身。
再想想那些早晚高峰,浩浩荡荡的“电动车大军”。他们是通勤者,是城市机器里不可或缺的螺丝钉。有些人西装革履,有些人穿着休闲,脸上写满了或倦怠或急切的表情。他们骑电动车,可能不是出于热爱,更多的是为了规避堵车,为了节省开销。这时候,你管他们叫“电动车骑手”?好像也行,但这词儿听起来又有点“潮”,有点专业,跟他们上班打卡的日常似乎格格不入。叫“电动车族”?倒是有几分集体感,但也少了那么点人情味儿。我倒觉得,在那个时刻,他们就是“通勤者”,电动车只是他们通勤的工具罢了。
还有一种,是接送孩子的家长。校门口,一排排电动车停得密密麻麻,家长们带着头盔,神色焦急地等待放学铃响。孩子一出来,迅速跳上后座,小手紧紧搂住大人的腰,瞬间消失在车流中。这些“送娃家长”,是风雨无阻的守护者。他们的电动车,是他们和孩子之间,最坚实的纽带。你不会去强调他们是“骑电动车的人”,你会直接说“那是送孩子上学的家长”。
当然,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把电动车玩出了花。改装的、定制的、炫酷的,那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他们个性的延伸。这类人,你管他们叫“电动车爱好者”或者“电动车玩家”,可能更贴切。他们不仅仅是“骑电动车人”,他们是电动车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
那么,究竟 骑电动车人怎么称呼 才能真正概括?我想,这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才体现出这份真实和鲜活。就像我们对生活本身的定义,从不是千篇一律的。
语言是活的,称谓也是流动的。最初的“骑电瓶车的”,带着些许乡土气,如今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带着互联网时代的印记。这些称呼,都是在特定语境下,约定俗成地形成的。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别。我们用这些称呼,不是为了给谁贴标签,更多是为了方便识别,方便沟通。
我个人觉得,当你跟一个完全不认识的 骑电动车人 打交道时,最保险、也最礼貌的称呼,依然是“师傅”或者“您好”。“师傅”这个词,带着一份尊敬,尤其是在你需要寻求帮助或者询问路线的时候,很管用。如果能根据对方的职业,比如是送餐的,直接叫“小哥”,那就更显亲切了。但这前提是,你得能一眼看出他的职业属性。
我有时会在街边看到那些电动车载着货物,穿梭在小巷里,哼哧哼哧地爬坡。那些可能是做小生意的老板,也可能是搬运工。他们对电动车的依赖程度,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这电动车,是他们的腿,是他们的生产力。他们也许不善言辞,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支撑着城市的运转。面对这样的人,我心里涌起的更多是敬意。称呼什么,反而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彼此的理解与尊重。
说到底, 骑电动车人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人情味儿。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学术探讨,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次次与街头巷尾的陌生人擦肩而过时,内心一闪而过的思考。这思考里,有好奇,有体谅,有认同。它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对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与观察。
与其纠结于一个统一的称谓,不如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用最恰当、最能表达善意的方式去称呼。当他们从你身边驶过,带起一阵微风,你或许能闻到早餐的香气,或许能听到包裹碰撞的轻响,或许能瞥见孩子灿烂的笑脸。那时候,他们是谁?他们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人海茫茫中,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你和我。他们有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但作为群体,他们的称谓,是开放的,是多元的,就像这城市本身,永远在变化,永远在生长。下次再遇到,不妨多一分眼神的交流,少一分固化的标签,或许,那份无言的默契,就是最好的称呼。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