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学生喊“夫子”的时候,我人是懵的。
真的,就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那个眼神清澈、一脸真诚的年轻人,他提问前,恭恭敬敬地来了一句“夫子……”,我脑子里瞬间闪过孔圣人周游列国的画面,一部黑白老电影。紧接着,一股巨大的、混杂着受宠若惊和手足无措的情绪就把我淹没了。说实话,有点飘,但更多的是慌。
夫子 。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文化语境里,太重了。它不像“老师”那样,是一个职业称谓,亲切又日常。它是一种身份的追认,一种近乎于精神导师的加冕。这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份尊敬,更是一种近乎于‘道’的托付,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终极理想人格的投射,而我,一个每天还要为PPT和下个月的选题发愁的普通教书匠,何德何能去承接这份厚重?

我见过一些同行,听到这个称呼会板起脸来,觉得学生是在油嘴滑舌;也见过一些,坦然受之,甚至颇为享受。但我总觉得,这两种反应都……怎么说呢,有点辜负了那个瞬间的复杂性。那声“夫子”里,可能带着点年轻人的古风情怀,可能带着点戏剧化的表达,但最核心的,我相信,是一份真挚到有些笨拙的、对知识和引路人的 尊重 。
粗暴地打断,会浇灭这份热情。而心安理得地接受,又会让我自己陷入一种不真实的“人设”里,仿佛要端着架子,从此不能言笑,不能犯错。这会瞬间在我们之间,在我和所有学生之间,砌起一堵高墙。知识的传递,思想的碰撞,最忌讳的就是墙。
后来,我慢慢摸索出了几种自己觉得还算舒服的‘解法’。它们不是标准答案,更像是我个人在这种奇妙文化情境下的即兴反应,分享出来,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第一种:幽默“卸力”,瞬间拉近距离
这是我最常用,也是屡试不爽的一招。尤其是在公开课或者气氛比较轻松的场合。
当那个“夫子”的称呼砸过来,我会故意停顿一秒,做出一个稍微有点夸张的“受惊”表情,然后笑着摆摆手:
“同学,可别这么叫,这俩字太重,我怕接不住,折寿。叫我X老师就行,亲切。或者,你们私下里叫我‘老X’,我也认了,感觉像个江湖名号,也挺酷的。”
你看,这么一说,整个场子就活了。首先,我用“折寿”这种半开玩笑的自嘲,四两拨千斤地把那个称呼的“重量”给卸掉了,表达了“我担不起”的谦逊。这是一种姿态,告诉学生,我们之间不必如此“高山仰止”。
其次,我主动给出了替代方案——“X老师”是常规选项,“老X”则是更进一步的亲近信号。这等于是在说:我感谢你的尊敬,但我更希望我们能建立一种更轻松、更直接的 师生关系 。
效果往往立竿见影。学生们会会心地笑起来,那个提问的同学也会稍微放松下来,改口叫“老师”。那份尊敬的心意,我收到了,并且用一种更现代、更平等的方式给予了回馈。气氛非但没有尴尬,反而更加融洽。
第二种:真诚恳谈,把称呼变成一次“教学相长”
有时候,喊你“夫子”的,是一个特别认真、甚至有点内向的学生。他可能是在读了很多古籍之后,真心觉得这是对你最崇高的敬意。这时候,纯粹的插科打诨就显得有些轻佻了。
我会选择在课后,或者一个更私人的场合,单独找他聊聊。
我会先肯定他的用心:“今天你叫我‘夫子’,说实话,我心里咯噔一下,但更多的是感动。我知道,你用这个词,是表达了你心里最高程度的认可,谢谢你。”
先共情,先感谢。这是沟通的基石。让他知道,他的心意我完全get到了,而且非常珍视。
然后,我会分享我的看法:“但我为什么还是希望你叫我‘老师’呢?因为‘夫子’这个词,在古代,它预设了一种单向的、从上至下的知识权威。学生是追随者,夫子是绝对的真理化身。但我理解的现代教育,不是这样的。”
“我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稍微年长一点的、走在前面的旅伴。你们在探索知识的森林,而我,可能只是比你们早进来几年,多走了几条路。我可以给你递一张地图,告诉你哪里可能有坑,哪里的风景值得一看,但路,终究要你自己走。我甚至也常常会迷路,需要和你们一起,看着星空,重新辨认方向。”
“所以,‘老师’这个词更好。它意味着我们可以互相启发,教学相长。我教给你们知识,你们也用你们这个时代的新视角、新问题来挑战我,‘激活’我。我们是伙伴,不是吗?”
这样一番推心置腹的对话,远比一句简单的“别这么叫”要有力量得多。它不仅解决了称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输出了一种教育观。你向学生展示了你对 师生关系 的理解,展示了你的开放和真诚。这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传道”。我相信,一个能这样思考的学生,他会完全理解,并且更加发自内心地尊敬你。
第三种:借题发挥,升华为一堂文化课
这一招,更适合在文史哲等人文课堂上使用。当有学生用“夫子”这个称呼时,这简直是天赐的教学素材。
我会抓住这个机会,面向全班同学,把这个问题抛出来:
“刚刚这位同学称呼我为‘夫子’。大家觉得,‘夫子’和我们今天常说的‘老师’,这两个词,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几乎不再使用‘夫子’这个称呼了?”
你看,一个看似尴尬的个人问题,瞬间变成了一个具有思辨价值的公共议题。
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词源学、历史背景、社会变迁等多个角度去探讨。
我们可以聊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夫子”,这其中包含的道德楷模与人格典范的意义。我们可以聊科举制度下,师生之间那种近乎人身依附的门生故旧关系。我们也可以聊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的普及、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如何让“老师”这个更平实、更专业的称谓,取代了“夫子”的神圣光环。
最后,我会总结:“所以,今天我们不再轻易称呼一个人为‘夫子’,不是因为我们不再 尊重 知识和师长,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对‘教育’这件事有了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我们尊敬专业,但我们更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位同学无意中的一个称呼,其实带我们重温了一段思想的变迁史。非常有意思,谢谢你。”
这样一来,既回应了那位同学,又深化了课堂内容,还引导了所有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深度思考。这可比任何照本宣科的讲解都来得生动。这就是所谓的,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变成知识的入口。
总而言之,当学生称呼你为 夫子 ,这绝对不是一个麻烦,而是一个契机。一个让你重新思考和定义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契机,一个展现你教育智慧和个人魅力的契机。
别慌,也别端着。用一点幽默,一点真诚,一点智慧,去接住那份沉甸甸的敬意,然后轻轻地,把它安放在一个对双方都更舒服、也更有利于共同成长的位置上。
最终,我们追求的,不就是一个能让思想自由流淌、让心灵彼此靠近的场域吗?至于那个称呼,是“夫子”还是“老师”,反倒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当他望向你时,眼里的那束光,你读懂了,也回应了。这就够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