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对富商怎么称呼?探究古代商贾的称谓演变与社会地位

每当我翻开那些尘封的史册,或者沉浸在古典小说的字里行间,一个问题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挠得人心痒痒:那些在古老巷陌里,在漕运码头边,在丝绸之路上一掷千金、富甲一方的商人们,究竟被世人如何称呼?是带着敬意,带着嫉妒,还是带着一丝丝不屑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这称呼里,藏着整个时代的社会观念,藏着人们对财富的态度,更是隐藏着古代中国社会结构那道不易察觉的裂缝。

我们今天说起“富商”,脑子里大概会条件反射地蹦出“企业家”、“大亨”、“资本家”这些词。可是在那个没有“资本家”概念,甚至连“企业家”都闻所未闻的时代,人们又是怎样给这些腰缠万贯、金玉满堂的人贴上标签的呢?这称谓,绝不是单一而扁平的。它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流淌着复杂的情感与社会评判。

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大概要数 “商贾” 了。这词儿,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古朴味儿。“商”和“贾”原本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商”指往来贸易、贩运货物的人,也就是 “行商” ;而““贾”则指固定铺面、坐等买卖的人,也就是 “坐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二者常常合称为“商贾”,泛指所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如果说一个 商贾 “家资巨万”、“富可敌国”,那他自然而然就是人们口中的 富商 了。这称谓本身是中性的,像一面镜子,照出其职业属性。但你细品,在古代“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里,商贾是垫底的。所以,即使他们再富有,这“商贾”二字,隐隐约约还是带着那么一点“贱业”的意味,挥之不去。即便你富甲天下,捐资修桥铺路,在那些“清贵”的文人墨客眼里,你终究是个“逐利之徒”,是不能与“耕读传家”的士大夫相提并论的。

古时候对富商怎么称呼?探究古代商贾的称谓演变与社会地位

再往深里挖,那些真正有钱、有势,甚至能影响朝政的 巨贾 们,可就不是简单一句“商贾”能概括的了。他们往往会被冠以更具分量的称谓,比如 “巨贾” “豪商” “富贾” “大贾” 。这些词,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大”字,一个“豪”字,显露出他们非同寻常的财富规模和影响力。想想看,一个人能被称为“巨贾”,那得是生意做得有多大?得是钱财积累到何种地步?我总觉得,这些称谓里,已经带了几分不得不承认的敬畏,即便那敬畏里可能搀杂着些许不甘和酸涩。像明清时期那些名噪一时的晋商、徽商,他们穿梭于全国甚至海外,手握庞大的商业网络,积聚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其掌舵人自然就配得上“巨贾”之名。他们不仅仅是做生意,很多时候,他们还在玩转金融,调剂物资,某种程度上,甚至充当了国家经济的毛细血管。

当然,除了这些比较正式的称谓,在市井巷陌、寻常百姓口中,对那些富商的称呼可就更加生动、形象,甚至带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个人情感了。 “财主” ,这个词,我一听就觉得很有画面感。它像是从老舍先生的笔下走出来的,又像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里跳出来的。 财主 ,顾名思义,有财之人,是财产的主人。这词儿,带着那么点淳朴,却又有点儿土气,有时候还透着那么一丁点贬义,尤其在描述那些吝啬、刻薄的富人时。比如乡间地头,某家有百亩良田,雇佣长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吃穿不愁,那他就是乡亲们口中的“某某财主”。这个称呼,常常与土地、佃农联系在一起,带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还有 “掌柜的” “掌柜” 。在古代的店铺里,掌管柜台、负责经营大局的人,自然就是 掌柜 了。如果这店铺是他的,他就是老板,那他自然也是富商。即便店铺不是他的,他只是受雇打理,但因为其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实际掌控的权力,人们也常常尊称他一声“掌柜的”。这称呼,更多的是一种职业上的尊称,但对于那些拥有众多店铺、身家丰厚的 大掌柜 来说,它也实实在在地指代着 富商 。我在看一些清末民初的小说时,常会读到“王掌柜”、“李掌柜”如何如何,这“掌柜”二字,往往就意味着这家店的老板,或者至少是主要负责人。它听起来,比“财主”多了几分精明,少了些土气,多了几分商业气息。

“东家” ,这个词,则更多地强调了一种雇佣关系中的主从地位。他是雇主,你是伙计,他是 东家 。当然,这个 东家 ,本身就是有钱有势的 富商 。这称呼,我个人觉得是带着那么点儿规矩和等级意味的。伙计们一口一个“东家”,那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当然,也可能是畏惧)。这种称呼,尤其在一些大的商号、钱庄里非常普遍。比如,如果我是你家店里的伙计,我自然会称呼你为“东家”,而不是“老板”或者“财主”。它精准地界定了彼此的关系。

更有趣的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 富商 被尊称为 “员外” 。这个词可就耐人寻味了。“员外”本来是指一种官职之外的虚衔,比如“员外郎”之类的。但到了后来,尤其是在民间,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对有钱有势的乡绅或 富商 的尊称。一个 员外 ,他可能没有真正的官职,但因为家财万贯,在地方上德高望重(或者至少是“德高钱重”),拥有足够的影响力,所以大家便尊称他为“员外”。这个称呼,带了那么点儿乡土的绅士味道,是一种民间对财富和地位的巧妙肯定。比如《水浒传》里的“鲁智深”俗家名字叫鲁达,他因路见不平拳打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追捕,曾求助“赵员外”和“史进”。可见这“员外”的称呼,背后往往有强大的财力和人脉支撑。

至于更具体、更专业的,比如 “盐商” “皇商” 这些称谓,那简直就是古代 富商 中的VIP了。 盐商 ,顾名思义,是经营食盐买卖的商人。在古代,食盐是国家专营的战略物资,盐商能拿到经营特权,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他们往往与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累的财富更是富可敌国。扬州的盐商,那简直就是富豪的代名词,他们的园林、他们的生活奢华程度,常常令人咋舌。 皇商 ,那就更不得了了,直接与皇家做买卖,为皇帝老儿提供物资,这背景、这能量,简直是通天了!像《红楼梦》里的贾家,虽然是公侯之家,但其家族也拥有皇商的背景,可见其财富来源和地位的特殊性。这些称呼,不仅仅是职业的标签,更是权力和财富结合的象征。

我总觉得,这些称谓的演变,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史。从最初带着鄙夷的“商贾末流”,到后来不得不承认其重要性的“巨贾”,再到市井乡间的“财主”、“掌柜的”、“东家”、“员外”,乃至与权力深度捆绑的“盐商”、“皇商”,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对财富的纠结与矛盾。一方面,儒家思想主导下的社会,重农抑商,视商业为末业,认为商人“无义而趋利”,是不值得称道的。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商业的繁荣,国家的赋税,民生所需,哪一样能离得开商人?所以,即便口头上轻视,但实际行动上,又不得不依赖、甚至笼络这些 富商 们。

这种矛盾的心态,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个商人默默无闻时,他可能就是个“小商贩”,甚至是个“市侩”。一旦他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有了社会影响力,他就会被冠以“财主”、“掌柜”,甚至是“员外”的尊称。这尊称里,包含了人们对财富的敬畏,也包含了对成功者的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而那些能与朝廷搭上线的 大商人 ,他们的称谓更是直接体现了其权力与财富的结合,比如 “皇商” “盐商” 。这已经超出了纯粹的商业范畴,进入了政治与经济交织的权力核心。

所以,你看,古时候对 富商 的称呼,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富商”就能概括的。它是一幅斑斓的画卷,每一个称谓都是画卷上的一笔,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对财富、对社会阶层、对人际关系的复杂理解。这些称谓,有的带着儒家重农抑商的印记,有的带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有的则直接反映了财富与权力结合后的巨大影响力。它们不是冰冷的标签,而是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文化符号。每一次我看到这些称呼,仿佛都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些在钱庄里拨弄算盘、在码头边指挥装卸、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的古代 富商 们,以及他们背后那个充满矛盾却又生机勃勃的古代社会。这真是一个,越琢磨越有味道的话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