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市集,带着一股子独特的,有点油烟又有点潮湿的气息,是城市的肺腑。而这肺腑里,最勾人魂魄的,莫过于那摊子前挂得满满当当的 腊肉 。每每路过,总要多看两眼,闻两闻。那殷红的瘦肉,雪白的肥膘,在炭火的熏烤下,泛着一层油光,简直就是对味蕾赤裸裸的挑逗。卖 腊肉 的 小阿姨 ,就在这片香气里,日复一日地忙碌着。她身形不算高大,但透着一股子敦实劲儿,常年与烟火为伴,肤色是健康的麦色,眉眼间总是挂着淡淡的笑意。
可问题来了,这么一位勤劳又和善的 小阿姨 ,到底 怎么称呼 才好呢?我想啊,这事儿,还真不是小事。称呼这东西,跟人的面子、情感、社会关系,那都是缠缠绕绕分不开的。它不单单是一个音节,背后藏着我们的尊重、亲近、甚至是那么一点点小心翼翼的试探。
我第一次光顾她的摊子,是为了寻觅家乡那种老味道的 腊肉 。那时,我站在摊前,看着她麻利地用钩子勾下一块儿油光锃亮的 腊肉 ,然后熟练地用刀切片,心里盘算着,该怎么开口。叫“老板娘”?有点距离感,像是酒店前台,也过于正式了点儿,不太符合这市井的烟火气。叫“大姐”?她看着也就四十出头,甚至更年轻些,这“ 小阿姨 ”的叫法,我心里头是默认的,透着那么点亲近劲儿,叫“大姐”,是不是有点把人叫老了?

于是我试探性地喊了一声:“阿姨,这 腊肉 怎么卖啊?”她抬起头,冲我咧嘴一笑,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那笑容是纯粹的,没有丝毫的商业程式化,仿佛多年邻里之间闲话家常。“小伙子眼光真好,我家 腊肉 都是自己家里熏的,香得很,三十五一斤!”那一刻,我觉得“阿姨”这个称呼,好像是对的,不远不近,恰到好处。
但回过头来细琢磨,“ 小阿姨 ”这个前缀里的“小”字,才是真正让人犹豫的症结所在。叫“ 小阿姨 ”听着是亲切,可如果她比你想象中要大一些,或者你自认为年龄和她相仿,甚至略长,这“小”字是不是又有点不对味儿?万一她听了觉得你把她叫“小”了,心里犯嘀咕呢?人与人之间,最怕的就是这些细微之处的拿捏不准,一不小心就成了冒犯。
我曾见过一个年轻的姑娘,脆生生地喊了她一声“美女老板”。哟,这可就有意思了,透着一股子市井的俏皮和赞美。 小阿姨 听了,眉眼都笑开了花,手上的动作都轻快了几分。可见,“美女”这称呼,在很多语境下,是一种万能的,且充满善意的社交润滑剂。甭管对方是真美女,还是普普通通,这声“美女”一出口,几乎都能让人心里头一暖。不过,对于卖 腊肉 这种带着点粗犷与传统手艺气息的行当,总觉得“美女”这个词,多少有些“浮”,不那么接地气,少了点烟火味的厚重。
再比如,在四川、重庆那一片儿,人们会亲切地喊一声“嬢嬢”(niángniang),这个“嬢嬢”就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比“阿姨”更显亲近,更像是家族里的长辈,一种带着血缘温度的称呼。如果 小阿姨 是西南人,那“嬢嬢”无疑是最合适的。可偏偏她普通话字正腔圆,口音里听不出明显的地域色彩,这叫法就得慎重了。
我还观察过,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主顾,他们根本不纠结这些。走到摊前,往那一站,眼睛一瞥,嘴里就自然而然地蹦出:“这块 腊肉 帮我切一下!”或者“老妹儿,今天这 腊肉 看着真好!”“老妹儿”这种叫法,听着像是熟稔到不行的街坊邻居,带着点江湖气,也带着点岁月的沉淀。但对于我这种刚开始打交道的人来说,贸然叫“老妹儿”,未免显得有些轻浮和唐突。
所以,到底 怎么称呼 才最稳妥,又最能表达我的善意和尊重呢?从我的角度来看,最开始,保守一点,喊一声“阿姨”,准没错。这个词,涵盖了对长辈的普遍尊敬,又不过分亲近,留有余地。随着交往的深入,买卖的次数多了,彼此也熟悉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 小阿姨 自己可能会给你一个信号。比如她可能会开始叫你“小伙子”、“姑娘”,或者更亲昵一点的称呼,这时候,你再根据她的反应,稍微调整你的叫法。
有一次,我照旧喊了一声“阿姨”,她笑着递给我切好的 腊肉 ,顺口问了句:“小伙子,今天又想吃炒蒜苗还是蒸着吃啊?”我顺着她的话,多聊了两句家常,问她这 腊肉 是怎么熏出来的,哪种吃法最地道。她告诉我,她家的 腊肉 都是用柏树枝和橘子皮慢慢熏出来的,带着一股子独特的清香,要用米酒先蒸透了,再切片炒辣椒,那才叫一绝。她脸上那种对自家手艺的骄傲,和对生活的热爱,一下子就扑面而来。那一刻,我觉得,是不是称呼反而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之间有了交流,有了信任,有了超越买卖的那么一点点人情味儿。
然而,这并不是说称呼不重要。它其实是敲开人际关系大门的钥匙。一个恰当的 称呼 ,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交易变得更有温度。比如,如果 小阿姨 有个招牌式的动作,或者一个特别的口头禅,甚至可以把这些融入到称呼里。当然,这需要长期的观察和默契,否则容易显得刻意。
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网上购物,快递到家,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越来越少。像这种街头巷尾的 腊肉 摊,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食材的买卖,更是人情世故的缩影。每一次的“您好”、“谢谢”,每一次的眼神交流,每一次对 小阿姨 的 称呼 ,都像是在城市的肌理上,绣着一针一线,缝合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我想象着,如果我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再次来到她的摊位,不再像个新人一样小心翼翼。我会走上前去,看着那堆叠如山的 腊肉 ,闻着那醇厚得几乎能凝固空气的烟火气息,然后带着笃定的语气,笑着喊她一声:“ 小阿姨 ,今天这 腊肉 ,我要多买点!上次你教我的吃法,全家人都说好!”那时候,“ 小阿姨 ”这三个字,就不再是简单的代称,它会融入我与她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融入我每次光顾时心里的那份期盼,甚至融入我对她这份坚守传统手艺的敬意。
这,或许才是 卖腊肉的小阿姨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吧。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却充满了个性化的温情和动态的调整。它像极了生活本身,没有固定的脚本,全凭我们在日常的柴米油盐里,用心去感知,去体会,去表达。就像那块 腊肉 ,从生鲜到醇厚,经历了风霜与烟火的淬炼,才有了它独特的风味。而人与人之间的 称呼 ,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有温度的互动中,被赋予了生命和意义。最终,它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种默契,才是市井里最动人的风景。它告诉我,即便是在最普通的买卖里,也能找到属于人与人之间,那份最本真、最温暖的链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