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古装剧,最让我头疼的,不是那些绕来绕去的宫斗心机,反而是称呼。尤其是新媳妇进门,对着一屋子人,那个称呼要是叫错了,简直是天大的事儿。而这其中,最核心、也最微妙的,莫过于 古代喊婆婆母亲怎么称呼 了。这可真不是一声“妈”或者“婆婆”就能简单了事的,里面的门道,简直比一部《礼记》还深。
最让我跌破眼镜的,还得是那个听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词—— 舅姑 。
你没听错,就是舅舅的“舅”,姑姑的“姑”。第一次在书里看到这个称呼时,我整个人都懵了,这什么情况?嫁给了丈夫,难道还得管他爸叫舅舅,管他妈叫姑姑?这辈分不是全乱套了吗?

后来啃了点故纸堆才明白,这还真是咱们老祖宗最早、最正统的叫法之一,尤其是在先秦两汉那会儿。《礼记·内则》里写得明明白白:“妇事舅姑,如事父母。”这里的 舅姑 ,指的正是公婆。为什么呢?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在古代宗法社会里,丈夫是家庭的中心,是“天”。对于嫁进来的媳妇而言,丈夫的父亲,就如同自己父亲的兄弟,是为“舅”;丈夫的母亲,则如同自己父亲的姐妹,是为“姑”。这是一种基于夫权的延伸,媳妇通过婚姻,被“编入”了丈夫的家族体系,她的称谓,也要随之转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里。
所以,当一个汉代的新嫁娘,怯生生地对着堂上那位威严的妇人,轻声唤一句“ 姑 ”,那不仅仅是一个称呼,那是一次身份的彻底转换,是宣告自己从此脱离原生家庭,成为夫家“内人”的仪式。这一声“姑”,喊出来,就意味着她的人生,从此要围绕着这个新的家庭、这位新的“ 母亲 ”来运转。听着是不是有点儿……让人喘不过气?但那就是当时的现实。而“ 舅 ”,自然就是对公公的称呼了。后来为了表示尊敬,又演变出了“ 君舅 ”、“ 君姑 ”的叫法,一个“君”字,把那种敬畏和距离感,又拉满了。
当然, 古代 的语言也是在不断演变的。到了后世,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亲近或者口语化的场合,“舅姑”这种过于古雅的叫法就显得有点生分了。于是,一些新的称呼开始冒头。
比如“ 阿家 ”或者“ 大家 ”。
这个称呼,在汉魏南北朝的乐府诗和志怪小说里特别常见。比如《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就是“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这里的“公姥”就是公婆。而在其他一些文本里,“阿家”这个词就冒出来了。你细品这个“家”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在那个年代,“家”这个字,往往就指代着家里的女主人,也就是婆婆。一声“ 阿家 ”,听起来似乎比“姑”要亲近一点,带了点家庭内部的温情,但实际上,它更强调了 婆婆 作为这个“家”的绝对权威和掌控者。媳妇喊的不是“我丈夫的妈”,而是“这个家的主宰者”。
而“ 大家 ”(dà gū),那就更是厉害了。这个称呼通常用于称呼皇室或显贵人家的女主人。比如汉代班昭,德才兼备,就被宫中尊称为“曹大家”。所以,如果一个媳妇用“大家”来称呼自己的婆婆,那绝对说明这家非富即贵,婆婆是个相当有地位、说一不二的厉害角色。这一声称呼里,敬畏的成分,恐怕远大于亲情。
那么,我们今天最熟悉的“ 婆婆 ”这个词,是什么时候登场的呢?
其实“ 婆婆 ”这个词出现得相对晚一些,大概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白话文学的发展,这个称呼才开始普及开来。它显得更口语化、更接地气,也更直接地表明了这位女性的身份——丈夫的母亲。在宋元的话本、小说里,“婆婆”的形象开始变得鲜活而具体,有好有坏,有恶有善。这个称呼,相较于“舅姑”的疏离和“阿家”的威严,无疑拉近了婆媳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让这种家庭关系,显得更具烟火气。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比较小众或者有特定含义的称呼。比如有些地方志里记载,称婆婆为“ 堂上 ”,意指高堂之上坐着的主母,充满了仪式感。还有的,会随着丈夫对母亲的称呼来喊,比如丈夫喊“阿娘”,媳妇也跟着喊“阿娘”,但这通常是在关系比较融洽、或者婆婆特意授意的情况下,否则就是不懂规矩的僭越了。
有趣的是,当我们把视角调转一下,看看古代男人是怎么称呼岳母的,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画风。
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 丈母 ”和“ 泰水 ”。
“丈母”这个词,听着就比“舅姑”要亲切得多。“泰水”的来源则更有意思,源于一个著名的典故。据说唐玄宗去泰山封禅,丞相张说做封禅使。按照规矩,封禅后官员都能升官,张说的女婿郑镒只是个九品芝麻官,却连升四级,直接跳到了五品。玄宗觉得奇怪就问他,郑镒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旁边的人就替他解围:“此泰山之力也。”意思这是岳父(泰山)的功劳。从此,“ 泰山 ”就成了岳父的代称,而岳母,自然就被称为“ 泰水 ”了。
你看,一个“泰山”,一个“泰水”,充满了崇敬和仰望,甚至带着几分亲昵的调侃。这和媳妇称呼 婆婆 时那种小心翼翼、步步为营的感觉,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一个称呼,背后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家庭关系史、一部女性地位的变迁录。从疏离的“ 姑 ”,到威严的“ 阿家 ”,再到后来充满生活气息的“ 婆婆 ”,这里面藏着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演变,更是社会结构、家庭伦理和人情冷暖的深刻烙印。那些小心翼翼的、毕恭毕敬的、带着疏离又渴望融入的复杂情感,都浓缩在了一个简简单单的称谓里。
所以,下次再看古装剧,当听到女主轻唤一声“姑”,或是恭敬地称一声“大家”时,你或许就能咂摸出一点不一样的味道了。那一声称呼,穿越千年,带着历史的尘埃和温度,轻轻地落在你的耳朵里,告诉你一个关于 古代 、关于家庭、关于女人的,悠长而复杂的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