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被问到“博物馆的学生怎么称呼”这个问题,我心里总会先咯噔一下,然后嘴角不自觉地泛起一丝苦笑。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啊,像个深不见底的井,你越往里探,越觉得复杂,越觉得它触及的,不止是称谓,更是身份、角色,甚至乎,是博物馆的魂与未来。
你瞧,当一个人站在博物馆的门槛内,带着求知欲,带着探索欲,那他是不是就是“学生”?如果仅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是的,我们每个人在博物馆里,都或多或少地扮演着学生这个角色——汲取知识,感受历史,学习思考。但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在我的记忆里,那些穿梭于展厅之间、伏案于库房深处的年轻面孔,他们之于博物馆,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过客”或“学习者”,他们是生长的力量,是未来的火种,其重要性,怕是用再多的形容词也难以尽述其万一。所以,当我们要给这些“ 博物馆的学生 ”一个称呼时,我总觉得,得先搞清楚他们到底“是”什么。

最常见也最直观的,大概就是那些系着胸牌、带着几分青涩又几分严谨的 实习生 了。他们是大学里文博、历史、艺术乃至管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着学校的派遣信,满心憧憬地走进博物馆的日常。你可以在库房里见到他们,小心翼翼地整理着文物档案;在展厅里,他们跟着资深讲解员,一字一句地背诵着导览词,或是瞪大了眼睛,好奇地记录着观众的反应;有时,他们还会被派去后台,帮忙处理一些行政事务,从接打电话到整理文件,无一不是学习。对于这些 实习生 ,我们通常会直呼其名,或者客气地加上“同学”二字。但更亲近些,偶尔也会喊一声“小X”,或是带点玩笑的“小研究员”、“未来的策展人”,那里面带着对他们前途的期许和善意的鼓励。他们是 博物馆的学生 里,最明确的“在岗学习者”。
然后,还有一群同样热忱、甚至可能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 志愿者 们。他们可能也是学生,放学后、周末,甚至寒暑假,脱下校服换上志愿者的马甲。他们为观众指路,在特展前维持秩序,偶尔还能充当小讲解员,用自己充满活力的声音,把沉睡的历史故事讲给来访的孩子们听。这群 博物馆的学生 ,他们的身份更像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对他们,我们多半称呼“志愿者”,或者直接是“小老师”、“小讲解员”,特别是在孩子们面前,这种称谓能迅速拉近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的价值。那份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他们稚嫩的脸上,是那么清晰可见。
再往深了说,那些为了学位、为了科研,在博物馆里皓首穷经的 研究生 、博士生,乃至一些青年 学者 ,他们也是广义上的“ 博物馆的学生 ”。他们可能扎根资料室,翻阅着发黄的古籍;可能在实验室里,用高科技手段分析着文物的成分;又或者,他们参与到某个大型的考古项目中,将博物馆的边界延伸到田野和遗址。对于他们,我们更多是尊称“老师”、“研究员”,这不仅是对他们学术身份的尊重,也是对他们独立思考和产出成果的一种肯定。他们用更深入、更专业的方式,在博物馆这片知识的沃土上,耕耘着自己的学问。
而更具群体性的,就是那些浩浩荡荡前来参加 研学 活动、或是学校组织的参观团的孩子们了。他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或大声喧哗,或窃窃私语,他们的到来,总是给博物馆带来一阵鲜活的生命力。这些“ 博物馆的学生 ”,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同学们”、“小朋友们”,或者直接是“研学团的各位”,简单明了。但偶尔,看着他们围着一件展品叽叽喳喳讨论,或是拿着画笔在速写本上涂鸦的专注模样,我心里会默默地给他们一个更美的称呼——“小探险家”、“未来的守望者”,甚至是“知识的追光者”。他们是博物馆最纯粹、最有希望的受众,是那份文化 传承 的直接受益者与未来的执行者。
然而,在我心目中,最难被一个词框定的“ 博物馆的学生 ”,恰恰是那些没有明确身份、没有任务指令,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博物馆,只为沉浸其中、独自 探索 的人。他们可能是退休的老教师,带着放大镜,细读每一段说明文字;可能是艺术系的大学生,拿着速写本,坐在某件雕塑前一画就是半天;也可能是某个对历史有着偏执热爱的普通市民,每周固定来一两次,只为与那些“老朋友”打个照面。他们没有胸牌,没有表格,但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投入,丝毫不逊于任何一位有正式头衔的“学生”。对这些人,我们很难有统一的称呼,有时是“先生”、“女士”,有时是“老朋友”,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们是博物馆精神的真正同路人,是无形中 知识 的传播者和再创造者。
所以你看,“ 博物馆的学生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绝非一个简单的名词可以概括。它背后折射的是博物馆这座殿堂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它对不同求知者、实践者、奉献者的接纳。它提醒我们, 博物馆教育 的广度,远超课堂的边界。无论是 少年 的懵懂好奇,还是 青年 的锐意进取,亦或是长者的持之以恒,每一种姿态,都是一种“学生”的体现,都是博物馆生生不息的动力。
我总觉得,最重要的不是那个标签,而是我们对待这些“学生”的态度。是尊重他们的求知欲,肯定他们的 实践 ,鼓励他们的创新,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开放、充满启发性的环境。当一个年轻人带着疑问走进展厅,带着新的思考走出大门,无论是被称作“同学”、“实习生”,还是在心里被唤作“未来的 探索 者”,那份收获与成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 博物馆的学生怎么称呼 ”,我大概不会直接给出一个简单的词。我会讲起这些故事,讲起那些不同的面孔,那些不同的眼神,然后告诉他们: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是学生,每个人也都可以是老师。而我们对他们的最佳称呼,或许就是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期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