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那家咖啡馆,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暖洋洋地洒进来。我常看到一位年轻妈妈,一边用膝盖顶着婴儿车轻轻摇晃,一边噼里啪啦地敲击着笔记本电脑。她的眼神,一半是专注屏幕的冷静,一半是时不时瞥向宝宝的温柔与警惕。她不是孤例,这样的画面,早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公园长椅上抱着娃回复邮件的,菜市场里一手拎菜一手牵着蹒跚学步孩子的,深夜厨房里煮着汤还腾出空写策划案的。她们是谁?我们,该怎么称呼这些 带娃干活的母亲 ?
“妈妈”?这个称呼当然没错,却显得过于宽泛,不足以勾勒出她们生命中那份独特的、令人心生敬意的重负与荣耀。喊她们“职场妈妈”?这又好像预设了她们必须身处朝九晚五的格子间,忽略了那些在家中创业、自由职业、甚至全靠双手支撑起一个家庭的 创业妈妈 和 斜杠妈妈 。称她们“全职妈妈”?可她们分明在“干活”啊,那份“活”可能价值百万,只是没有被贴上传统意义上的工资条。所以,每当我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总会冒出这个问题:到底有什么词,能准确而又温暖地,描摹出她们 多重身份 交织的人生?
这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困惑,更深层次地,它折射出我们社会对女性价值、对母职角色、对劳动定义的一种集体性思考盲区。我们似乎习惯了将母亲和劳动割裂开来:要么你是纯粹的“顾家妈妈”,要么你是职场精英,孩子是你的“软肋”或是下班后的“甜蜜负担”。可事实是,对于无数女性而言,这二者早已融合为一,成为她们生命不可分割的表里。她们是在育儿中寻找事业灵感,在工作间隙哺育生命,她们的办公桌旁可能随时搭着一张婴儿床,她们的会议电话里可能不时传来孩子咯咯的笑声或急促的哭喊。这,才是她们最真实的日常。

我有个朋友,小蕊,她就是典型的例子。生完孩子后,她没有回到公司上班,而是选择在家做自媒体。每天清晨,趁着宝宝还在熟睡,她会抓紧时间构思文案、剪辑视频。白天,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陪伴孩子,喂奶、换尿布、讲故事、陪玩。可一旦孩子午睡或晚上入睡,她就立刻变身“工作狂”,键盘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有一次,我去看她,她的电脑旁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咖啡,旁边是宝宝用蜡笔涂鸦过的纸张,而她本人,正一边盯着屏幕修改稿件,一边用脚尖轻柔地晃着摇篮,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儿歌。那份画面,既辛酸又强大。你问我怎么称呼她?“妈妈”太轻,“工作者”太硬,我脱口而出的是“ 了不起的你 ”。
“了不起”,这三个字,或许比任何一个标签都更贴切。因为“带娃干活”,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超人毅力、无限智慧和无私奉献的事情。它要求女性在生理恢复期就迅速切换到战斗模式,要求她们在精力被无限稀释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创造力。它要求她们在育儿的琐碎和职场的竞争之间,寻求一种 脆弱的平衡 ,一种几乎不可能达成的艺术。这种平衡往往以 牺牲 个人时间、兴趣爱好、甚至睡眠为代价。她们常常自我剥削,一边愧疚于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一边又焦虑于工作进度的滞后。那种内在的撕扯,是外人很难想象的。
所以,当我们试图给这些女性一个称谓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深入的 理解 。理解她们身上背负的双重压力,理解她们为家庭和事业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无论是显性的劳动,还是那些隐形的、精神上的付出。她们的“干活”,不仅仅是为了收入,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给孩子树立榜样,为了在成为母亲的同时,不失去作为个体的光芒。她们不是“被迫干活”,而是“选择去干活”,因为生命的热情、责任的担当,不允许她们停滞不前。
其次,是无条件的 尊重 。尊重她们的每一种选择,无论是在职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家中开辟一片新天地。没有哪一种“带娃干活”的模式是轻松的,也没有哪一种选择是低人一等的。我们不应该用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去框定她们,去质疑她们的能力或母爱。当一个母亲在办公室用吸奶器,或是在视频会议时需要暂停去哄孩子,我们需要的不是皱眉,而是理解和宽容。这种尊重,应该体现在制度层面,比如更灵活的工作机制、更友好的育儿政策;也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比如身边人的支持和分担。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称呼她们?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一个统一的、生硬的标签。因为这些 带娃干活的母亲 ,她们是妻子、是女儿、是同事、是老板,更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她们是那个在深夜里,一边哄着发烧的孩子,一边敲下最后一个字的“ 坚韧妈妈 ”;是那个在创业路上一路跌跌撞撞,却因为孩子一个笑容而重新充满力量的“ 勇敢妈妈 ”;是那个在职场中披荆斩棘,却总能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的“ 效率妈妈 ”。
也许,最重要的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态度,一份 由衷的赞美和支持 。当我们看到她们时,我们可以说:“你辛苦了,真的不容易。”我们可以说:“你真棒,怎么兼顾得这么好?”我们可以递上一杯热茶,或者主动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仅仅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让她们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的力量。
这些 多重身份 的女性,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命中最沉重的两份责任,却也从中汲取了最深沉的力量。她们是社会持续运转的基石,是下一代成长的灯塔。她们活出了女性的无数种可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超能力”。
所以,下次你再遇到这样一位 带娃干活的母亲 ,请不要急着去定义她、去分类她。请停下脚步,给予她一个真诚的微笑,或是轻轻地对她说一句:“ 您真的非常了不起。 ” 这样的称谓,也许没有写进任何词典,却饱含着最深沉的敬意和最温暖的关怀,远比任何标签都更有分量,更有温度。这份 理解与支持 ,才是她们最需要的,也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最应该给予的。因为在她们的字典里,没有“放弃”,只有“坚持”;没有“不可能”,只有“再试试看”。她们是 现代女性的缩影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最真诚的心去歌颂和铭记的英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