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上个周末我姥姥家那场热闹非凡的八十大寿说起。
那场面,乌泱泱一片人,三代同堂都不足以形容,简直是家族谱系的一次活体展示。我穿梭在各种“姨婆”、“舅公”、“表叔”之间,笑得脸部肌肉都快僵硬了。就在我端着一盘水果,试图寻找一个安静角落喘口气时,一个精神矍铄的老爷子叫住了我外公。
“哥,这是你外孙女吧?长这么大了!”

我外公乐呵呵地应着:“是啊,是啊。”
然后,那位老爷子转过头,和蔼地看着我,眼神里带着长辈特有的审视和慈爱。我赶紧露出一个标准的晚辈微笑。一秒,两秒……空气里弥漫开一丝微妙的尴尬。他张了张嘴,似乎在脑内高速检索一个合适的词汇,但最终,只是笑了笑,说:“这孩子,真俊。”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我猛然意识到,我也不知道他该怎么叫我,更不知道我该怎么称我外公的这位……表弟。
饭后我悄悄问我妈,我妈想了半天,说:“你就跟着你外公叫,叫表弟公呗。”
“那我呢?他叫我啥?”我追问。
“哎呀,你个小孩子家家,他叫你名字就行了呗!”我妈挥挥手,显然不想在这个能绕晕数学系的难题上多费脑细胞。
可我偏不,这事儿就像一根小刺,扎在了我的好奇心上。 外公的表弟该怎么称呼我 ?这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背后是一整套正在被我们这代人逐渐遗忘的、复杂又充满人情味的宗族伦理和文化密码。
我们先来“硬核”地分析一下。
从最严格的宗法谱系上讲,这个关系链是这样的:我 -> 妈妈 -> 外公 -> 外公的妈妈(我的外曾祖母)-> 外曾祖母的兄弟姐妹 -> 表弟公。
看明白没?我和这位“表弟公”之间,隔着我妈和我外公两代人,并且,关键节点在于我外公和他不是亲兄弟,而是表兄弟。这意味着,我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从根上就带了一个“表”字。
所以,理论上的“标准答案”呼之欲出:他应该称呼我为 表外孙女 (如果我是男孩,那就是 表外孙 )。
听听, 表-外-孙-女 。
这个称呼,听起来是不是特别书面,特别像户口本或者家族史研究论文里才会出现的词?你几乎可以想象到一个戴着老花镜的学者,指着一张巨大的家族树状图,一字一顿地说出这个词。
但在生活里,在那个充满了饭菜香气和麻将碰撞声的真实场景里,谁会这么叫?
“哎,我的表外孙女,过来吃块西瓜!”
……这画面想想就觉得违和,甚至有点滑稽。太生分了,太正式了,像是两个初次见面的商务代表在交换名片,而不是血脉相连的亲人。
所以,这个问题真正的答案,根本不在于那个“标准”的称谓,而在于生活本身给出的、更有人情味的解决方案。
第一种,也是最普遍的,叫小名或名字。 “楠楠,来,让太姥爷看看。” 这是我亲太姥爷的叫法。对于表弟公这种隔了好几层关系的远房长辈,如果他还算熟悉我,大概率也会沿用家里最亲近的长辈对我的称呼。这是一种亲昵的“抄作业”行为,他直接借用了我外公或姥姥的称呼方式,既省去了思考的麻烦,又瞬间拉近了距离。这声“小名”里,包含的是“我把你当作自己家最亲的孩子看待”的潜台词。
第二种,模糊化的泛称,“这孩子”。 就像寿宴上那位表弟公的即时反应。当他不确定具体称谓,或者觉得直呼名字有点唐突,又或者我们压根儿就不熟,一个“这孩子”、“这闺女”、“大小子”,就是最安全、最万能的牌。这个称呼很奇妙,它带着长辈的口吻,划定了辈分,但又巧妙地回避了复杂的亲戚关系网,是一种充满中国式智慧的社交润滑剂。
第三种,跟着你的父母来定义你,“这是XX家的孩子”。 比如他可能会对我妈说:“这是你家大闺女吧?”然后对我点头微笑。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身份是依附于我父母的,我是一个“附属品”,一个家族新成员的符号。这在大型家庭聚会中极为常见,长辈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更新他们对家族下一代成员的信息库。
那么,回到那个核心问题: 外公的表弟该怎么称呼我 ?
答案是,他几乎永远不会用“表外孙女”这个标准答案来称呼我。他会根据我们之间的亲疏远近、他本人的性格以及当时的语境,在“小名”、“名字”、“孩子”、“那谁家的闺女”之间,选择一个最舒服的。
而这件事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折射出了我们当代社会对于传统家庭观念的一种微妙变化。
在过去,那个鸡犬相闻的乡土社会,家族的脉络清晰而重要。一个准确的称谓,是对一个人在家族中 辈分 和位置的确认,是维系整个家族秩序的重要一环。叫错了,是失礼,甚至是对长辈的不敬。那时候的人们,从小就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这些复杂的称谓就像九九乘法表一样刻在脑子里。
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原子化的城市里,很多人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回三代以外的亲戚。别说“外公的表弟”了,很多人连自己亲舅舅的孩子的准确称谓都得想半天。我们创造了“亲戚称呼计算器”这种东西,本身就是这种文化记忆正在流失的最好证明。
但这一定是坏事吗?
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演变。我们不再需要通过一个精确到“表”还是“堂”、“外”还是“内”的称呼,来确认彼此的联结。那种写在纸上的、冷冰冰的 辈分 关系,正在让位于一种更直接、更感性的情感联结。
我喊他一声“表弟公”或者“爷爷”,他叫我一声“楠楠”,这其中的 人情味 ,一点也不比“表外孙女”这个称呼来得少。甚至,前者因为打破了那种刻板的规矩,反而显得更加真诚和温暖。
我们这一代人,或许不再执着于那些能绕晕所有人的称谓迷宫,但我们依然珍视血缘带来的那份独一无二的亲密。我们只是在用一种更简单、更现代的方式来表达它。
那天寿宴的最后,那位表弟公要走的时候,又特意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笑呵呵地说:“丫头,有空跟你外公常来家里玩啊!”
我笑着点头:“好的,爷爷!”
那一刻,我脑子里所有关于“表外孙女”的纠结都烟消云散了。我知道,这声“丫头”,这声“爷爷”,就是此刻我们之间最好的称呼。它不“标准”,但它足够温暖。
所以, 外公的表弟该怎么称呼我 ?
标准答案是“表外孙女”。
但生活的答案是:当他充满笑意地看着你,无论他叫你什么,那都是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