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午后铃声清脆地划破天际,孩子们如潮水般涌向校门,那是一幅多么熟悉又充满活力的画面啊。可总有那么一些身影,他们或步伐迟疑,或眼神游离,甚至干脆缺席。他们是那些 不爱上学的学生 。我们该怎么称呼他们?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却藏着无数的偏见、误解,以及那些沉甸甸的期待与无奈。一个称谓,往往就是一道烙印,它能瞬间塑造旁人对一个生命的看法,甚至影响这个生命一生的走向。
曾经,在那个物资匮乏、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对于那些“不乖乖读书”的孩子,人们的称谓往往直接且粗暴: “逃学威龙” ,带着一丝戏谑; “野孩子” ,透着几分放任自流的轻蔑;更甚者,直接被冠以 “差生” 、 “坏孩子” 的恶名。这些词语,像一把钝刀,狠狠地扎进那些幼小而敏感的心灵里。我记得邻居家的小胖,明明是个动手能力极强,对机械结构有着天然直觉的孩子,却因为厌恶枯燥的课本,成了班级里人尽皆知的“倒数第一”。老师们常叹息:“这孩子,真是个 扶不起的阿斗 !” 父母则一脸愁容,私下里无奈地骂他“ 榆木脑袋 ”。你看,这些称谓何其伤人?它们并非描摹事实,而是直接宣判了一个孩子的“无用”或“不学无术”,堵死了他们被理解、被引导的可能性。
时代在进步,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今,再用“差生”这种简单粗暴的词汇,多数人恐怕都会觉得不妥。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理论的普及,让我们开始尝试从更深层次去理解 不爱上学的学生 。于是,一些听起来更“科学”、更“专业”的称谓出现了。比如, “厌学者” 。这个词仿佛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暗示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需要被“纠正”的“毛病”。它比“差生”文明了许多,但却又带着一丝临床的冷峻,仿佛他们是一群有着某种“病症”的个体。我常常在想,一个孩子仅仅因为对当前的教育模式不适应,真的就“病”了吗?还是说,是我们的系统“病”了,而他们只是表现出了一种不适的症状?

更进一步的,我们听到了 “学习困难学生” ,这听起来似乎充满了人文关怀,它承认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障碍,而非简单的“不愿意”。这其中可能包含着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ADHD) 的孩子,他们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可能有 阅读障碍者 ,面对文字如坠迷雾;还可能有 自闭症谱系 的孩子,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传统教学格格不入。这些称谓,至少将孩子的“不爱上学”归结于一种内在的、需要理解和支持的特殊性,而非道德上的缺陷。然而,问题在于,并非所有 不爱上学的学生 都属于这些范畴。有些孩子,他们智力正常,甚至超常,但就是对学校里的一切提不起兴趣,对那种标准化、模式化的学习生活感到窒息。他们该怎么称呼?难道也是“学习困难”吗?似乎又不尽然。
还有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和爱,无奈之余会称自己的孩子为 “小叛逆” 、 “小小自由主义者” 。这些称谓带有一丝苦涩的幽默,既包含了对孩子个性的某种认同,又透露出对当前教育体制的某种无力感。在我的记忆里,有个远房表妹,她从小就对课本不屑一顾,倒是对养花种草、观察昆虫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家里的阳台就是她的“实验室”,小区的花坛是她的“植物园”。每次大人问她“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她总是歪着头说:“那些有什么用?花草虫子比书本有趣多了!” 她父母一度非常头疼,觉得她是 “不务正业” 。可后来,她真的去读了园艺专业,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景观设计师。谁又能说她当初的“不爱上学”是错的呢?或许,她只是个 “另类学习者” ,她的课堂在自然,而非教室。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称呼这些 不爱上学的学生 呢?我的观点是,也许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给他们一个统一的、僵硬的称谓。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宇宙,他们的 不爱上学 背后,都有着千丝万缕、复杂而个体化的原因。与其急着给他们贴标签,不如试着深入他们的世界,去理解那份倦怠、那份抵触、那份茫然,甚至那份悄然萌芽的、与众不同的热情。
如果非要给一个“称谓”,我更倾向于那些带着温度和期待的描述性词语,而非盖棺定论的标签。例如,我们可以称他们为 “暂时的迷途者” ,因为他们可能只是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感到迷茫,需要一盏灯指引方向;也可以是 “潜能待发掘者”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未能点亮它;又或者,是 “个性化求索者” ,他们也许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我甚至觉得,我们可以用更具画面感的词语来形容他们。比如,那些只是暂时疲惫了,需要一个喘息空间的,可以叫他们 “小憩的旅人” 。那些对课堂内容感到索然无味,眼神却总是望向窗外的,他们也许是 “思想的流浪者” ,他们的心早已飞向了远方未知的世界。而那些因为家庭、社交等复杂原因而对学校产生恐惧的,他们是 “需要拥抱的小刺猬” ,用满身的尖刺包裹着一颗脆弱的心。这些称谓,没有指责,没有定论,只有一份理解与关怀。
我们作为成年人,作为教育者,甚至作为旁观者,最需要做的,是放弃那些评判性的、带有高高在上姿态的称谓。要知道,每一个被称作“差生”的孩子,都可能因此失去自信,甚至自暴自弃;每一个被看作“厌学者”的孩子,都可能因此被固化为问题人物,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挣扎与渴望。语言的力量远超我们想象,它能构建世界,也能摧毁希望。
与其绞尽脑汁去想一个精准的称谓,不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他们不是问题,他们是需要我们倾听和支持的个体。他们 不爱上学 ,可能是在抗议一个不够灵活的教育体系;可能是在表达内心深处对更真实、更有意义学习体验的渴望;更可能,是他们正面临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困境。我们应该称他们为 “需要帮助的孩子” , “寻求理解的灵魂” ,或者,最简单也最深情的,就是他们的名字。叫他们的名字,用爱和耐心去沟通,去了解他们不愿走进课堂的真正原因,去探索除了传统课堂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能点燃他们生命之火的学习方式。
毕竟,人生的赛道何其宽广,学校的围墙之外,同样是浩瀚的世界。那些 不爱上学的学生 ,需要的不是一个冰冷的标签,而是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这份光,源于我们每个人心底的理解、包容与无条件的爱。也许,当有一天,我们不再纠结于如何称呼他们时,而是真正走到他们身边,伸出援手,那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称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