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那些,无论是地铁里、饭桌旁、红绿灯前,甚至过马路都敢旁若无人地低头刷手机的人,我心里都会默默给他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要真究其名号,官方的、学术的,或许会用“短视频重度使用者”、“社交媒体成瘾者”这类词儿,听起来规规矩矩的,没什么人味儿。但我们活生生的人,生活在这熙熙攘攘的市井里,嘴里可不会那么“文明”。
我更倾向于把他们称为“ 多巴胺的奴隶 ”。你看看他们那眼神,有时候是空洞的,有时候是麻木的,可一旦屏幕上有什么新奇的、刺激的、傻乐的冒出来,瞳孔瞬间放大,嘴角会不自觉地咧开,那是一种被 即时满足 反复驯化的生理反应,是 大脑奖励机制 被短视频算法精准拿捏的铁证。就像那个经典的巴甫洛夫实验,不是吗?铃声一响,狗就分泌唾液。而现在,拇指一滑,视频一播,那股子转瞬即逝的愉悦就涌上来,根本用不着思考,也无需付出,简直是 廉价快乐 的批量生产线。
你也可以叫他们“ 时间黑洞的幸存者 ”,不对,应该说是“ 时间黑洞的受害者 ”才更贴切。因为他们压根没“幸存”下来,反而被吞噬得一干二净。我见过有人坐地铁,本来只要两站,结果因为刷得太投入,硬是坐过了好几站,回过神来,一脸懵逼。那种“我只是想放松一下,结果一抬头,两个小时没了”的懊恼,简直是所有 抖音成瘾者 的集体写照。他们的 碎片化时间 ,原本可以用来发呆、思考、观察周遭,甚至只是安静地放空,现在却被短视频切割得稀碎,像被卷入一个无情的漩涡,越挣扎,沉得越深,最后只剩下无尽的空虚和疲惫。

还有人会叫他们“ 屏幕僵尸 ”或者“ 低头族plus ”。“低头族”是手机刚普及那会儿的说法,主要指沉迷于文字聊天、玩游戏的人。可“屏幕僵尸”呢,那状态更高级,或者说,更“深入骨髓”。他们的身体是僵直的,脖颈前倾,双肩内扣,手指机械地上下滑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仿佛被某种无形的电流控制着。周遭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甚至有人叫他们名字,他们也只是条件反射般地“嗯?”一声,眼神却还没从屏幕上挪开。这种与现实世界的 物理隔绝 和 精神抽离 ,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是个特别爱生活的人,周末总喜欢去爬山、逛画展,或者在家捣鼓各种美食。可自从迷上抖音后,一切都变了。现在,他的周末就是在沙发上,手机不离手,从早刷到晚,甚至连吃饭的时候都要把手机架在碗旁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知道该干嘛,一拿起手机,就自然而然地打开了抖音”。我私下里想,他是不是成了“ 生活旁观者 ”?他刷着别人精致的早餐,看着别人说走就走的旅行,感受着屏幕里虚拟的社交热情,却忘了自己家的厨房已经堆满了外卖盒,忘了窗外的阳光正被厚厚的窗帘挡着,忘了现实里那个鲜活的自我正在逐渐枯萎。这种 精神内耗 ,比体力消耗更可怕,因为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你的生命力。
别忘了,还有“ 信息茧房的囚徒 ”。抖音的 算法 太厉害了,它精准地捕捉你的喜好,然后不遗余力地把所有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推给你,让你在看似无限的信息海洋里,其实只看到了你想看的那一小片“海”。久而久之,你的认知边界被牢牢锁定,对于与自己观点不符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要么直接划走,要么根本就没机会看到。世界在你眼里变得扁平化、单一化,甚至被过度简化。那些 多元的观点 、 深刻的洞察 、 复杂的现实 ,都被过滤掉了。你以为你看到了全世界,其实你只是被困在了算法为你量身定制的“ 数字牢笼 ”里。这种“囚徒”可不只是被动接受,他们还会主动去拥抱这种“舒适区”,因为它省去了思考的麻烦,省去了拓展认知的痛苦。
更夸张一点,我听有人把他们叫做“ 数字海洛因的吸食者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刺耳,但细想想,其背后的逻辑惊人地相似。都是对 大脑愉悦中枢 的强烈刺激,都容易产生 依赖性 ,都可能导致 戒断反应 (当手机不在手边时会感到焦虑、烦躁),都消耗着生命,都可能让人 荒废学业 、 影响工作 、 疏远现实 的 社会交往 。当然,抖音不像毒品那样直接损害生理健康,但它对 心理健康 、 专注力 、 自控力 乃至整个 社会生产力 的侵蚀,绝不容小觑。
所以,到底怎么称呼他们?也许没有一个单一的词语能够完全概括。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是技术进步与人 性弱点 交织下的复杂群体。他们可能是“ 好奇心的牺牲品 ”,也可能是“ 寂寞的填充者 ”,又或者是“ 压力下的逃兵 ”,甚至可能是“ 跟风的盲从者 ”。他们的脸上,写着现代人的焦虑、空虚、迷茫,也写着 对快乐的渴望 、 对归属感的追求 。
我个人觉得,叫他们“ 被算法圈养的灵魂 ”或许最贴切。那些视频里,有人跳舞,有人唱歌,有人讲段子,有人炫富,有人卖惨,林林总总,五花八门。但无论内容如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短、平、快,直击感官,拒绝思考 。它们就像一根根无形的绳索,牵引着你的目光,绑架着你的时间,慢慢地,让你失去了 深度阅读 的能力,失去了 专注思考 的耐心,失去了 现实互动 的兴趣。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着这些 沉迷刷抖音的人 ,除了替他们感到一丝惋惜,还能做什么呢?是嘲讽他们意志力薄弱?还是试图去拯救他们?这真是个难题。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或正在,与那个 “被算法圈养的灵魂” 擦肩而过,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就是其中一员。只是有人陷得深,有人还能挣扎着爬出来。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称呼的问题,更是关于 现代生活方式 、 科技伦理 和 人类意志 的深刻叩问。或许,与其急着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不如先停下来,审视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正一步步滑向那个 无底的深渊 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