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头疼过?真的,别笑。这事儿听起来小,但第一次跟着媳妇儿回娘家,面对那一屋子大大小小的脑袋,尤其是那些满地乱窜、眼睛亮晶晶盯着你的小家伙们, 娘家的孩子们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瞬间就能变成一座大山,压得人脑子嗡嗡响。
我跟你讲,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学”问题,这背后全是人情世故,是亲疏远近的试金石。
书本上,标准答案,两个字甩你脸上: 外甥 、 外甥女 。没错,你老婆的兄弟姐妹生的孩子,就是你的外甥和外甥女。听起来多简单,多清晰。可你试试,对着一个还挂着奶膘、口水滴答的小家伙,字正腔圆地喊一声“外甥”?我保证,你媳妇儿的哥哥或者姐姐,会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瞅你。太生分了!太正式了!像是在单位里叫“王工”、“李处”,透着一股子客气和疏离。

家庭里,尤其是咱们中国的家庭,最怕的就是这个。
所以,现实世界里的操作,那可就五花八门,精彩多了。
先说最常见,也最亲切的—— 直接喊小名 。这几乎是所有家庭里的“潜规则”。你媳妇儿的哥哥家有个儿子,大名叫“浩宇”,小名叫“豆豆”。那你千万别傻乎乎地去喊“浩宇”,更别喊“外甥”。你就得跟着你媳妇儿,一脸宠溺地喊“豆豆!”“豆豆过来,让姨夫看看!”你看,这感觉一下就出来了。亲切,自然,没把自己当外人。那个叫“豆豆”的小家伙,也会立马把你从“妈妈带回来的陌生叔叔”这个分类里,挪到“自己人”的列表里。
这一声“豆豆”,喊出去的是烟火气,是那种“咱们从此就是一家人,别见外”的信号。
当然,这里面还有个进阶版。如果你和你媳妇儿的兄弟姐妹关系特别铁,你甚至可以参与到“创造”小名的行列里。比如那小子长得胖乎乎,你开玩笑叫他“小肉包”,叫着叫着,全家人都这么叫了。那你这个“姨夫”或者“姑父”的地位,简直就是坐着火箭往上蹿。(对,这里得插一句,如果你是女方,嫁了出去,那你娘家兄弟姐妹的孩子,你是他们的“小姨”或“姑姑”,你老公就是“姨夫”或“姑父”。这个角色定位得先搞清楚。)
再来,就是看年龄差。
如果 娘家的孩子们 和你年龄差得不大,比如你媳妇儿有个小她十几岁的弟弟,他刚结婚生娃。那孩子在你眼里,就跟自己的晚辈没太大区别。但那个弟弟,可能从小就是你看着长大的,你俩关系更像朋友。这时候,称呼他孩子,可能就更随意。直接喊名字里的一个字,或者“大宝”、“小宝”这种昵称,都显得特别亲。
但如果年龄差特别大呢?比如你媳妇儿的大姐,比她大快二十岁,大姐的儿子可能都快跟你差不多大了。这时候你再喊人家小名,就有点不合适了。通常这种情况,如果他没结婚,你可以跟着媳妇儿喊他名字,显得年轻;如果他已经成家立业,你甚至可以喊他“大侄子”,虽然从亲属关系上他是你“外甥”,但这个“侄子”喊出来,更像是北方那种江湖气的亲近,带着点“哥们儿”的意味。这都是约定俗成的默契,没人会去较真那个“外”字。
而作为女方,也就是孩子们的“小姨”,那感觉就更不一样了。
“小姨”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天然的宠爱光环。 外甥 、 外甥女 们,尤其是姐姐家的孩子,对小姨的感情,很多时候是仅次于妈妈的。因为小姨年轻、会玩,不像妈妈那样总是唠叨学习。小姨会偷偷给买零食,会带他们去看电影,会讲妈妈的“黑历史”。所以,你作为小姨,怎么称呼他们,几乎不需要思考。
就是他们的 小名 ,或者你给他们取的专属爱称。什么“小皮猴”、“小公主”、“臭小子”,张口就来。那是一种从血缘里透出来的亲昵,不需要任何技巧。
而你的老公,那个“姨夫”,角色就更有趣了。他一开始可能是个需要“被介绍”的局外人,但通过一次次的互动,一声声的“豆豆”、“丫丫”,他逐渐融入了这个圈子。孩子们从一开始怯生生地躲在妈妈身后,到后来一见他就大喊着“姨夫”扑过来要举高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你俩的爱情,在另一个家庭里开花结果的证明。
所以你看, 娘家的孩子们怎么称呼 ,根本就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它更像是一门艺术。
喊得太正式,显得生分;喊得太随意,又怕冒犯。其中的分寸,全靠你的情商和你对这个家庭氛围的感知力。
我的建议是,第一次去,别自作主张。跟着你爱人喊,她喊什么,你喊什么,这是最保险的“傻瓜操作法”,绝对不会出错。多去几次,跟孩子们混熟了,你自然就知道怎么称呼最舒服。
那个时候,称呼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那个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一眼看到你,然后迈开小短腿,奶声奶气又无比清晰地喊出“小姨!”或者“姨夫!”时,你心里涌起的那股暖流。那一声呼唤,比任何正式的“ 外甥 ”、“ 外甥女 ”都更能证明,你已经是这个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它确认了你的身份,也温暖了你的余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