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综艺的主播怎么称呼?MC、嘉宾、主理人,叫法有何玄机?

说真的,现在你要是还管综艺里那个拿话筒的人叫“主持人”,感觉就像管智能手机叫“大哥大”,有点…年代感了。不是说不对,就是不够内个味儿。这年头,一个称呼,背后可都是学问,是身份、是功能,甚至是整个节目的调性。

咱们最常听到的,也是现在最主流的叫法,是 MC

就两个字母,MC。Master of Ceremonies。听着洋气,但重点在“Master”。啥叫“大师”?就是掌控者。一个顶级的 MC ,绝不是站在那儿报幕的。你看何炅老师,在《向往的生活》里,他是那个张罗大家吃饭、关心每个人情绪的大家长;在《大侦探》里,他又是那个能在无数线索和插科打诨中,牢牢把控推理节奏的核心。他不是那种照着手卡念流程的工具人,他是整个场子的灵魂,是气氛的催化剂,是所有嘉宾情绪的粘合剂,是那个能在混乱中一句话把节奏拉回正轨的定海-神针。所以,叫“MC”,强调的是一种 控场能力 专业素养 ,是综艺工业化流水线上最核心的那个螺丝钉。这个词,自带一种“我很专业,我hold住全场”的气场。

做综艺的主播怎么称呼?MC、嘉宾、主理人,叫法有何玄机?

那老派的叫法,“主持人”,就彻底过时了吗?

倒也不是。这个词现在更多地用在一些比较正式,或者说,流程感极强的节目里。比如电视台的晚会、访谈节目。你一听“主持人”,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字正腔圆、端庄得体的形象。他们是节目的官方代言人,是流程的忠实执行者。在过去,很多主持人甚至有编制,得考“主持证”,那是一份正经八百的“工作”。但综艺,尤其是现在的真人秀,要的是“真”,是“秀”,是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过于“主持”范儿,反而会显得格格不入,像个闯入派对的教导主任。所以,当一个综艺咖被称作“主持人”时,要么是出于尊敬,要么,可能就是暗指他/她玩得还不够开。

接着,一个更时髦、更“高大上”的词儿来了—— 主理人

这个词,简直是为那些“身份”大于“功能”的明星量身定做的。什么叫主理人?字面意思是主要打理的人。最早这词儿是从潮牌圈、买手店流行起来的,透着一股“我是老板,我定义潮流”的精英范儿。综艺节目借用过来,简直是妙笔。当一个节目不想强调“主持”这种技术活儿,而是想突出某个核心人物的个人魅力、理念或者资源时,“主理人”就登场了。

你看那些经营类、生活方式类的慢综艺,《潮流合伙人》里的吴亦凡,《中餐厅》里的黄晓明,他们就是“主理人”。节目卖点不是他们多会控场,而是他们怎么用自己的“理念”去经营一个店铺,怎么展现自己的生活品味。叫“主理人”,一下子就把节目的逼格拉满了,也把核心明星的咖位抬到了一个“决策者”和“引领者”的高度,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者”。我个人觉得,“主理人”这个词,多少带点包装和营销的炫技成分,它在告诉观众:来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节目,这是一个关于“他/她”的个人秀场。

但事情到这里还没完,因为现在综艺的水,搅得更浑了。

你发现没?很多爆款综艺里,最出彩、最承担“MC”功能的人,身份却是 常驻嘉宾

点名沈腾、贾玲,在《王牌对王牌》里,官方主持人是沈涛,但谁都知道,节目的笑点、节奏、起承转合,一大半都系在这两位“常驻嘉宾”身上。他们不是主持人,胜似主持人。这种设置,简直是天才。为什么?因为“嘉宾”的身份给了他们极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不负责cue流程,可以随时“砸挂”、可以肆无忌惮地玩梗,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好笑”,是“出效果”,而不是“稳妥”。这种“在野”的身份,让他们能生生砸出一条区别于传统MC的路子,用纯粹的个人魅力和喜剧天赋来“控场”。观众看得也过瘾,因为这感觉更真实,不像是被安排好的。所以,现在很多节目都爱用“一个流程主持人 + N个灵魂常驻嘉宾”的模式,安全又精彩。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零散的叫法。

比如 飞行嘉宾 ,就是来一两期凑个热闹、增加点新鲜感的。他们的作用就是“催化剂”,来了,跟常驻嘉宾发生点化学反应,然后挥挥手走人。

还有些观察类真人秀里的“观察员”,坐在棚里,看着屏幕里的素人或者明星生活,然后输出观点。他们更像是评论员,是观众的“嘴替”。

所以你看,“做综艺的主播怎么称呼”这事儿,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替换。它背后,是整个综艺生态的变迁。

从端庄的 主持人 ,到专业的 MC ,再到自带光环的 主理人 ,以及现在用嘉宾身份干着MC活儿的 常驻嘉宾 ,这称呼的演变,其实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综艺进化史。它反映了节目从“流程为王”到“内容为王”,再到“个人IP为王”的转变。

下次你看综艺的时候,不妨琢磨一下,那个站在中间说话的人,节目组是怎么称呼他的?他自己又是怎么定位的?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节目里的游戏环节,有意思多了。说白了,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能不能让这档节目,变得更好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