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个让人想破脑袋又有些心酸的问题,对吧?尤其是当家里的 初一的儿子 ,那个曾经奶声奶气喊着“ 妈妈 ”的小不点,突然有一天,嘴里的称呼开始变调了,或者干脆避而不谈的时候。你有没有过那种,耳边突然空了一块,心里也跟着一沉的感觉?我懂,我太懂了。这不单单是一个词语的变化,它背后藏着的是一整个宇宙的悄然旋转,是孩子从稚嫩走向独立的那些细微而又不可逆的步伐。
我记得,我家那小子,刚上 初一 那会儿,真是个“拧巴”的阶段。以前啊,无论在外面玩得多疯,一见到我,那句带着颤音的“ 妈妈 ”就能把我的心都喊化了。可到了 初一 ,情况就有点不对劲了。在家里,他还是会习惯性地叫“ 妈妈 ”,声音可能没那么甜了,带着点少年人特有的沙哑。但如果是在外面,尤其是有同学在场的时候,那就不一样了。他会刻意地拉长音,变成“妈——”,或者干脆不叫,用眼神示意,用“那个”、“喂”来代替,又或者,直接冲着我背影喊一句“妈,我的水呢?” 那个“妈”字,简短而干脆,像个不带多余感情的信号。
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有些不是滋味的。倒不是说非要他像个小宝宝一样黏着我,只是,那种突然被推开一点点的距离感,还是会让人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涟漪。你会忍不住想:是我的孩子长大了,知道要和同伴保持一致了?还是他觉得叫“ 妈妈 ”太幼稚,会让他丢面子?又或者,他觉得他已经是个小男子汉了,不需要再用那么“腻歪”的称呼了?这些想法啊,像潮水一样,一阵阵地拍打着心扉。

其实,这都是 青春期 的正常现象。真的,我们这些过来人,或者正在经历的家长们,必须得认识到这一点。 初一的儿子 ,正处于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心理转型期。他们的 自我意识 开始萌芽,强烈地渴望被认同,尤其是在同龄人面前。这个时候,任何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或者“不够酷”的事情,都会被他们刻意规避。而“ 妈妈 ”这个称呼,在他们看来,可能就带有那么点“儿童化”的印记。
你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就得顺着他们,让他们爱叫什么叫什么?甚至都不叫也行?我的观点是,理解和尊重是第一位的,但适当的引导和沟通,也绝不能少。你看,有些孩子会从“ 妈妈 ”过渡到“妈”。这个“妈”字,我觉得是个很微妙的过度。它保留了血缘和亲情,却又褪去了些许孩子气,多了份成年人间的直接和效率。像我儿子,现在更多时候就直接叫“妈”,偶尔撒个娇或者要点什么,又会不自觉地拉长音,拖出一点点“妈妈”的尾巴。那时候,我就知道,嗯,他心里还是那个爱我的小家伙。
还有些孩子,可能会尝试一些更“个性化”的称谓,比如“老妈”。这个“老妈”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没大没小”?但我告诉你,很多时候,这恰恰是 亲密关系 的一种另类体现。它带点调侃,带点玩笑,甚至是带点叛逆的色彩,但骨子里,是孩子对父母的一种信任和放松。他知道你不会真的生气,他知道你懂他的这份“不羁”。我认识一个朋友的孩子,就喜欢叫他妈妈“老大”,他妈妈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那孩子知道他妈妈是家里的“主心骨”,这个称谓反而拉近了距离。当然,这要看孩子性格和家庭氛围,不是每个家庭都适用。如果孩子这样叫,你感到不舒服,那当然可以和孩子沟通,告诉他你的感受。
最让人头疼的,可能就是那种“避免称呼”的情况了。孩子不是不爱你,也不是真的不想叫你,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叫。叫“ 妈妈 ”觉得别扭,叫“妈”又觉得不够亲近,于是干脆就不叫了,或者用各种含糊其辞的方式来指代。这种时候,我们 妈妈 们更要沉住气,不要急于指责或者表现出受伤。因为你的急躁,只会让孩子更退缩,更不知道如何面对。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 请放下你的玻璃心 。真的,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小世界,有自己的烦恼,也有自己的面子。他称呼上的改变,绝不是对你爱的否定。这只是他成长路上,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探索。我们要学会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这份“别扭”。
其次, 创造一个开放、尊重的沟通环境 。你可以试着在轻松的氛围下,比如一起吃饭、散步的时候,随意地问一句:“哎,我发现你现在好像不太爱叫我‘ 妈妈 ’了,是不是觉得有点‘肉麻’啊?”或者“是不是觉得叫‘妈’更酷一点?”语气一定要轻松,带着点玩笑的意味,让他觉得你是真的在好奇,而不是在质问。也许他会告诉你真实的想法,也许他会支支吾吾,但至少,你给了他表达的机会。
第三, 以身作则,或者说,反向思考 。我们自己有没有还把已经 初一的儿子 叫“宝宝”、“小宝贝”?如果我们在称呼他的时候,仍然用着过于幼态的称谓,那他自然也会觉得,用“ 妈妈 ”来回应你,显得有些不搭调。也许,我们可以试着调整一下对他的称呼,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对他“长大”的认可。
第四, 关注核心,而非形式 。称谓只是一个形式,它背后承载的,是你们之间血浓于水的 亲密关系 和深厚的爱。一个简短的“妈”,如果说得有温度,有眼神的交流,有肢体的靠近,它所传递的爱意,绝不比一个甜腻的“ 妈妈 ”少。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默契的微笑,甚至比任何称呼都来得更真实,更有力量。
我常常会想, 初一的儿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啊,他们就像是一艘小船,刚刚驶离了港湾,对大海充满了好奇,却又对未知的波涛有些胆怯。他们急切地想证明自己能独立航行,但内心深处,依然渴望港湾的温暖和指引。我们 妈妈 的角色,就是那座灯塔,默默地发着光,不干预他的航向,却在他迷失时给他方向。
所以,当你的 初一的儿子 不再甜甜地喊“ 妈妈 ”时,别急着伤心,别急着纠正。给他一些空间,给他一些时间。也许他会改叫“妈”,也许会叫“老妈”,也许会用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来表达,甚至一时间选择沉默。但请相信,无论他用什么 称呼 ,或者暂时没有称呼,他对你的爱,对这份 亲密关系 的依恋,都还在那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表达。我们的任务,是去读懂这些“新语言”,去感受这些“新表达”,并以最温柔、最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它们。
毕竟,孩子啊,就是在这种跌跌撞撞的摸索中,一点点长大的。而我们作为 妈妈 ,能做的,就是在他身后,永远做那个,无论他叫什么,都能够无条件回应,无条件去爱的 妈妈 。这个过程,虽然有点心酸,有点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见证,见证一个生命从稚嫩走向成熟,见证一份爱在时光流转中,以不同的姿态,永远生生不息。这不也正是 亲密关系 最迷人的地方吗?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