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真挺有意思的。朋友圈里一刷,某某大佬新晋当选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底下乌央乌央一片“恭喜X院士!”的留言。发自内心的激动,绝对的。但这声“X院士”,喊出去,尤其是在美国那个环境里,总觉得有点……怎么说呢,有点错位感。
你得先明白,美国这边的“院士”,跟我们语境里的“院士”,完全是两个次元的东西。咱们这儿,“院士”两个字,是刻在脑门上的金字招牌,是身份,是尊称,是走到哪儿都得毕恭毕敬喊出来的头衔。张院士,李院士,那是日常称呼,天经地义。
可在美国,这玩意儿更像一个荣誉勋章。

你拿到了,说明你牛,你在这个领域里是顶尖的那一小撮人。这个头衔会在你所有的官方介绍、个人简历、网站页面上用最显眼的方式标注出来:“John Doe,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看,多长,多正式。但这玩意儿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喊”的。
你敢想象一个场景吗?在斯坦福的校园里,一个博士生迎面撞见他的导师,一个刚刚当选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的诺奖得主,然后大喊一声:“Good morning, Academician Smith!”?我跟你讲,他导师可能会先愣三秒,然后尴尬地笑笑说:“Please, just call me John.”
这真不是开玩笑。
在美国学术圈,最最最通用的,几乎是万能的称呼,永远是 Professor 。不管你是不是院士,是不是系主任,是不是诺奖得主,只要你在大学里带学生、做研究,一句“Professor Smith”就绝对不会出错。这是一种职业称谓,代表了尊敬,但又保持了恰当的职业距离。
甚至,关系再近一点,在研究组内部,或者跟合作多年的同事,大家都是直呼其名。什么“Mike”、“Emily”,亲切得很。你当选院士,大家会为你开香槟庆祝,会在邮件里大大地祝贺你,但第二天在实验室走廊里碰到,该叫“Mike”还是叫“Mike”。这个荣誉,为你的人生履历镀了层金,但它并没有改变你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的那个“坐标”。
所以, 在美评上院士怎么称呼 ?答案的核心就两个字:看场合。
如果你是在一个极其隆重的官方场合,比如学术大会的开幕式,主持人上台介绍:“Next, we are honored to have Dr. Jane Smith,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 to give us a keynote speech.” 这时候,把这个头衔完整地念出来,是最大的尊重,也是在向全场宣告这位演讲者的分量。
或者,你在写一封非常正式的推荐信,或者在邮件里向一个陌生人引荐这位大佬,你也可以写:“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you to Professor Smith, who was recently elected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 这都是对的,是加分项。
但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情况,忘了“院士”这个词吧。
尤其是在口语里。
我认识一位老师,华人,几年前当选了NAE(美国国家工程院)的member。他回国开会,国内的同行、晚辈,人人都喊他“X院士”,他每次都笑着摆手,但那种客气里,你能感觉到一丝丝的不适应。后来私下吃饭,他才跟我们这些学生说,在美国待久了,真没人这么叫他,冷不丁被这么一抬,浑身别扭。他说:“你们叫我X老师,或者X教授,比什么都强。”
你看,这就是文化差异最微妙的地方。我们习惯于把尊敬和敬畏通过一个至高无上的头衔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融入血液的文化惯性。而美国文化呢,更推崇一种表面的“扁平化”,哪怕内心知道你有多牛,但在称呼上,大家倾向于保持一种“我们都是同行”的姿态。你的成就写在你的论文里,写在你的项目里,而不是挂在嘴边的称呼上。
所以,咱们那些刚刚出国,或者对这套“潜规则”不太熟悉的同学和年轻学者,就特别容易“用力过猛”。发邮件,开头一句“Dear Academician Li”,对方可能真的会皱眉头,觉得你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事儿要求我,或者就是单纯地觉得……太奇怪了。
那么,咱们作为中国人,在面对一位在美国当选院士的华人科学家时,到底该怎么办?这才是真正考验情商的地方。
我的建议是,跟着环境走。
如果是在一个纯粹的英文环境,比如国际会议、英文邮件沟通,你就老老实实地用“Professor Li”或者“Dr. Li”。这是最安全、最得体的选择。如果你看到他的美国学生都直接喊他“David”,而你跟他关系也确实很近了,你当然也可以试着这么叫,但这需要你对关系的准确判断。
如果是在一个中文环境里,比如他回国讲座,或者在一个华人学者群里,情况就复杂了。这时候,喊一声“李院士”,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尊重。但你也要观察,这位学者本人的反应。如果他明确表示过“叫我李教授就行”,那你最好就顺着他的意思。这不仅是礼貌,更是体现了你懂他,你理解他所处的那个文化环境。
说白了,称呼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它背后是人情世故,是文化密码。喊错一个词,不会让你丢掉工作,但可能会在无形中拉开你和对方的距离。
我总觉得,真正的尊重,不是看你把头衔堆砌得多高,而是看你是否真正理解并尊重对方的习惯和文化背景。你读懂了他论文里的精髓,能跟他聊几句他最近研究的课题,这比你喊一百句“伟大的院士先生”要管用得多。
所以,下次再有大佬当选美国三大院—— 美国国家科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美国国家工程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 美国国家医学院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的院士时,在朋友圈激动地敲下“恭喜X院士!”之后,不妨也想一想,如果真有一天在线下遇见他,或许一句发自内心的“X教授,我读了您那篇关于XX的论文,太受启发了!”,才是最好的开场白。
那个时候,你怎么称呼他,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