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青岛人儿子怎么叫?嗨,这问题,简单,又不简单。
你要是图省事儿,我就直接给你俩字儿: 小子 。对,就这么喊。 小(xiǎo)子(zi) 。后面的“子”要读成轻声,短促,带点劲儿,有点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但又透着一股子亲昵。这绝对是青岛家庭里对儿子最高频、最地道、最深入骨髓的称呼,没有之一。
你想象一个场景,傍晚,老城区的筒子楼,一个大姨从二楼窗户探出头,手里可能还颠着锅铲,中气十足地一声吼:“小——子——!回家吃饭啦——!”那个“子”字,拖得又长又亮,跟信号弹似的,能穿透三条街。楼下正跟小伙伴“上打仗”(一种游戏)的那个浑身是土的男孩,一听这声儿,立马跟按了暂停键似的,乖乖往家跑。

这个 小子 ,就是这么用的。它是一种身份标识。
听着是不是有点糙?有点像训人?没错,这个词儿的魅力就在这。它自带一种“不客气”的亲近感。一个青岛爹,很少会肉麻兮兮地喊“宝贝儿子”,他大概率是斜着眼,嘴里叼着烟,看着儿子干了件啥蠢事,然后笑骂一句:“你这个 小子 ,真叫人佛了(真拿你没办法)。”
你看,这词儿,它有情绪,有温度,甚至还有点海蛎子味儿。
当爹的跟外人炫耀的时候,会这么说:“昂? 俺家那小子 ,今年考上大学了,在济南。”一拍大腿,嘴角一咧,那种藏不住的自豪感,全在“俺家那小子”这五个字里了。这里的 小子 ,是骄傲。
当妈的跟邻居抱怨的时候,也会这么说:“你说 我家那小子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愁银(愁人)!”嘴上说着愁,但那语气里,全是自家孩子怎么也看不够的爱。这里的 小子 ,是嗔怪。
所以说, 小子 这个词,在青岛话的语境里,就像一个万能的情绪容器。它可以是呼唤,是命令,是昵称,是炫耀,是抱怨……全看说话人那个调儿,那个表情。
那么,标准的“儿子”这个词,青岛人不说吗?
说。但是场景非常有限。
一般是在比较正式,或者需要跟外地人解释的时候才用。比如,你在派出所填表,亲属关系那一栏,你总不能写“小子”吧?你得老老实实写“ 儿子 ”。再比如,你跟一个刚认识的、说普通话的朋友介绍家庭成员:“这是我爱人,这是我 儿子 。”这时候用“儿子”,显得有礼貌,也方便对方理解。
在自己家里,在最放松的状态下,你要是突然字正腔圆地来一句“我 儿子 如何如何”,你爸妈可能会用一种看外星人的眼神看着你,心想:这孩子今天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太“端着”了,太见外了。在青岛的家庭语境里,“儿子”两个字,反而拉开了距离。
除了 小子 ,还有没有别的说法?当然有!青岛话的丰富性,可不是盖的。
当儿子调皮捣蛋,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的时候,一个气急败坏的青岛妈会怒吼:“你这个 熊孩子 !”或者“小 兔崽子 ,你给我过来!”这俩词儿,骂是真骂,但里面那股子爱,也是一点没少。属于是“打在你身,疼在我心”的专用词汇。
还有一种更亲切的,尤其是对小小孩,会叫“ 小嫚儿 ”或者“ 小嘎子 ”。咦?“小嫚儿”不是女孩吗?没错,但有时候,对那种长得白净、特别可爱的小男孩,家里的老人也会这么逗着喊,透着无限的宠溺。而“ 小嘎子 ”,则更多是形容那种活泼、机灵、甚至有点“人小鬼大”的男孩。
随着时代变化,现在很多年轻的青岛父母,也会用一些更现代的称呼。但只要家庭里还有老人,只要那种根植于青岛人性格里的直爽和实在还在,那声穿越了大半个世纪的“ 小子 ”,就永远不会消失。
它就像青岛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就像夏天街边摊上的散装啤酒和“哈”剩下的嘎啦(蛤蜊)皮,已经成了这座城市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它不文雅,甚至有点粗粝,但它真实,滚烫,充满了生活最本真的烟火气。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一个青岛大哥喊他 小子 ,别光听字面意思。你得听那个调儿,那个味儿,感受那份藏在两个简单音节背后的,复杂又纯粹的情感。那里面,藏着一片海,几瓶啤酒,和一整个滚烫的,不善言辞却又深情无比的爹的心。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