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问题可不简单!想当年我第一次踏进首尔弘大那家藏在小巷里的纹身店时,心里也直犯嘀咕呢。盯着那几位酷酷的纹身师,琢磨着,这该怎么称呼才显得得体、有礼貌,又不至于生分?这可不是随便一句“喂”或者“师傅”就能打发的。在韩国,称谓这玩意儿,里头学问大着呢,尤其是在一个像纹身师这样,既带有传统禁忌色彩又逐渐步入艺术殿堂的职业群体里,更是微妙。你要真想深入了解,那可就得从韩国的社会文化、辈分观念,甚至是对艺术的独特理解里,慢慢扒拉出点门道来。
首先,要说最直白、最普遍,也最国际化的称呼,那必然是 타투이스트 (tattooist) 。这词儿,音译过来就是“纹身师”,简单明了,走到哪儿都适用。你在街头随便问个韩国年轻人,十有八九会脱口而出这个。但这就像你称呼一个画家为“画家”一样,虽然没错,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吧?它更多是一种职业的界定,而非情感或尊重的深度表达。不过话说回来,初次见面,或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这个称呼总归是不会出错的,起码能保证你不会因为称谓问题而显得失礼。这是最安全的牌,但如果你想表现出更深的敬意,或者想拉近距离,那就得另辟蹊径了。
接着,一个更带有东方哲学韵味的称谓便是 선생님 (seonsaengnim) 。这个词在韩国的日常生活中简直是万金油,可以用来称呼老师、医生、律师,甚至是经验丰富的长辈。它传递的是一种“先生”或“老师”的尊敬之意,强调对方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权威性以及传道授业的资格。在我看来,称呼纹身师为“선생님”,那可不仅仅是对他们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他们作为 手艺人 、作为 艺术引路者 的 尊崇 。毕竟,纹身这门活儿,从构图、配色到下针的轻重缓急,哪一样不需要经年累月的磨练?哪一样不需要师傅带入门、自己再摸索出独门绝学?所以,如果你觉得这位纹身师的风格独特、造诣高深,或者他(她)在你心中就是个艺术大师,那一声“선생님”绝对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你的敬意。我曾亲眼见到一位老派的纹身师,在学生们面前,就被恭恭敬敬地唤作“선생님”,那份沉甸甸的尊重,几乎能透过空气扑面而来。

再来说说最近几年越来越 炙手可热 的称呼: 작가님 (jakganim) 。这个词直译是“作家님”,但在这里,更准确地理解为“艺术家”或“创作者”。纹身在韩国,从地下走向半公开,再到如今逐渐被主流社会接受,其身份也逐渐从“街头混混的标志”蜕变为一门 精美的艺术 。越来越多的纹身师不再仅仅是依葫芦画瓢的匠人,他们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有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意,甚至开办个人画展,将纹身设计手稿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展出。这时候,用“작가님”来称呼他们,无疑是对他们 艺术创作才华 和 独树一帜的风格 的最高赞誉。当你走进一家纹身工作室,看到墙上挂满了令人惊叹的设计图,或者你被某位纹身师的原创作品深深打动,那一声“작가님”,简直就是发自肺腑的认可。这称呼,特别适合那些在业界已经形成自己品牌、拥有大量追随者的 风格型纹身师 。它不单单指向技术,更指向了那份 独一无二的创造力 。
当然,除了这些偏正式或尊崇的称谓,韩国人那种特有的“人情味儿”也体现在对纹身师的称呼上。如果你和纹身师年龄相仿,或者在多次接触后建立了比较亲近的关系,那么根据性别和年龄差异, 형 (hyung) 或 오빠 (oppa) (男生称呼比自己大的男性和女性)、 누나 (nuna) 或 언니 (eonni) (女生称呼比自己大的女性和男性)这些亲切的 兄姐称谓 ,也会悄然出现在交流中。不过,这得建立在一定的 信任基础 和 熟识程度 之上,可不能第一次见面就胡乱套近乎。我有个朋友,他跟他的纹身师就是通过几次纹身,加上喝了几次酒,一来二去就成了好哥们儿,现在他每次去纹身,都直接亲热地喊“형”。那种感觉,就像是去拜访一个老朋友,而不是冷冰冰的商业往来。但千万要记住,韩国社会对辈分是极为看重的,如果贸然使用这些称呼,可能会显得 轻浮无礼 ,甚至冒犯到对方。所以,把握好分寸,看清眼色,这才是王道。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纹身师是工作室的 老板 ,那称呼一声 사장님 (sajangnim) (老板님),也是非常 得体且普遍 的做法。这既是对其经营者身份的尊重,也间接包含了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毕竟,能开工作室,还能把它经营得有声有色,本身就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小型独立工作室,老板往往就是主理纹身师,用“사장님”来称呼,既不失礼,也明确了其身份。
更有趣的是,在一些非常 私密化、个性化 的纹身体验中,如果纹身师和顾客之间建立起一种 超越传统服务关系 的连接,直接称呼 名字加上님 (nim) ,比如“지민님 (Jimin-nim)”,也并非不可能。这通常发生在那种“艺术家只为懂他的人纹身”的语境里,顾客和艺术家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和彼此欣赏。这种称呼,虽然不像“선생님”那样庄重,但却流露出一种 平等而又亲密的尊重 ,更强调 个体的连接 。它就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表明“我们都是基于艺术而相遇的灵魂”。
说到底,在韩国, 在韩国的纹身师怎么称呼 ,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 文化代码 。它折射出纹身行业在韩国社会 地位的变迁 ,从最初的 边缘化 到如今的 艺术化、专业化 。那些不同的称谓,就像是一面面棱镜,折射出人们对这个职业的不同认知和情感。初次接触,安全牌是“타투이스트”;如果你感佩于其专业深度,不妨一声“선생님”;若为其创意才华折服,请叫一声“작가님”;私下熟络,亲昵的“형/누나”也未尝不可;若是老板,一声“사장님”也无妨。但无论何种称谓,其核心都离不开一个字: “敬” 。
在我看来,纹身师们在韩国社会中挣扎着、成长着,他们的双手不仅创造出美丽的图案,也在一点点地改变着人们的偏见。他们值得我们用最恰当的称谓,去表达我们最真诚的 尊重 。下一次你走进韩国的纹身店,不妨先观察一下工作室的氛围,感受一下纹身师的气场,再结合你对他们的认知,选一个最能表达你心意的称呼吧。这不仅仅是为了礼貌,更是为了融入那份独特的、充满 人文色彩 的韩国纹身文化体验。每一次恰如其分的称谓,都是一次 心与心的交流 ,都是对 艺术与手艺 的由衷肯定。这种微妙的文化底蕴,正是旅行和体验中那些最 珍贵、最难忘 的细节啊。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