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封准备发出去的邮件,收件人一栏,对着“ 采购 ”两个字,是不是犹豫了半天?叫“X经理”?万一人家是总监呢?叫“X总”?会不会太油腻,太谄媚?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 称呼 ,背后却藏着大学问,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你和这家公司合作的第一块敲门砖,敲得响不响,姿势很关键。
别笑,我见过太多新手销售,产品讲得天花乱坠,结果一封邮件开头“尊敬的采购部负责人”,直接石沉大海。为什么?太冰冷,太官方,一看就是群发的。在 采购 眼里,你连“我是谁”都懒得去了解,我凭什么花时间看你的东西?
所以,到底该怎么叫?

咱们先从最基础,最不会出错的说起。如果对方有名片,或者你在公开渠道能查到确切的职位,比如“ 采购经理 ”、“采购主管”、“采购专员”,那就直接用“姓+职位”。李经理,王主管,张专员。这是最稳妥、最职业的叫法,体现了你的严谨。
但现实往往是,你根本不知道对方具体是什么level。这时候,万金油式的“X总”就登场了。这个“总”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妙就妙在它的模糊性和向上兼容性。对方是个经理,你叫他“总”,他听着舒服;对方真是个总监,你也没叫错。这是一种成本最低的社交润滑剂。
可我跟你讲,成也“X总”,败也“X总”。你以为的“X总”,可能在那个人精扎堆、等级森严的大厂里,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 称呼 ,甚至有点油腻,显得你这人没啥新意,只会随大流。而在一些氛围扁平、年轻化的互联网公司或外企,你上来就一口一个“总”,对方可能还会觉得你这人过于“江湖”,不够professional。
那怎么办?
这里,我给你一个我用了多年的、屡试不爽的进阶版 称呼 ——“ 采购老师 ”。
你品,你细品。“老师”这两个字,简直是神来之笔。
首先,它跳出了行政级别的框架。不管你是经理还是总监,在专业领域,你就是专家,我作为 供应商 ,是来向你学习、向你请教的,这个姿态就放得特别低,特别真诚。没有人会拒绝一个谦虚好学的合作伙伴,对吧?
其次,“老师”这个词,天然带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专业的意味。你这么一叫,等于是在说:“李老师,在 供应链 管理这块,您是行家,我得听您的。”这可比一句干巴巴的“李总”听着受用多了。尤其对于那些资深的、技术型的 采购 ,这一招特别好使。他们可能不吃“总”那一套,但绝对吃“专业被认可”这一套。
当然,用“ 采购老师 ”这个 称呼 ,也得看场合。第一次邮件沟通,或者电话里,绝对是加分项。但如果是在一个非常正式的招标会现场,可能还是“X经理”、“X总监”来得更得体。随机应变,才是王道。
说到底,一个 称呼 ,折射的是你对这次合作的重视程度。
你有没有花心思去了解对方?去领英上搜搜他的名字,看看他的Title和履历?去他们公司官网,看看组织架构?哪怕是打个电话到前台,客气地问一句:“您好,我想找一下负责XX物料采购的李先生,请问方便告知一下他的职位吗?” 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展现出的 专业 度,就足以让你在众多 供应商 中脱颖而出。
我一直觉得,做销售,或者说做任何跟人打交道的工作,本质上都是在做“精细活儿”。
你不能指望一个模板走天下。面对一个刚刚入行、对业务还不太熟悉的年轻 采购 专员,你或许可以多一些引导,称呼他“小张”或者直呼其名显得亲切,让他把你当成一个可以信赖的前辈。而面对一个在行业里浸淫多年、手握大权的 采购 总监,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 称呼 ,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除了“X总”、“X老师”,你更需要用你对市场的洞察、对他们公司痛点的精准分析,来赢得他的 尊重 。
这时候, 称呼 已经退居其次了,它只是一个开场。真正的好戏,是你如何把“ 供应商 ”这个角色,升级为“ 合作伙伴 ”。
当你们的沟通,不再是简单的“你报价,我砍价”,而是变成了“李老师,我们最近发现一个新的技术方案,可能会帮你们把成本再降低5%,您看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或者“王总,根据我们对上游原材料市场的判断,下个季度价格可能会有波动,建议咱们提前做一些库存准备。”
你看,到了这个层面,你叫他什么,还那么重要吗?
他心里早就给你打上了一个标签——“靠谱的 伙伴 ”。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采购一般怎么称呼好听 ?”
好听的不是那个词,而是词背后所传递的 尊重 、 专业 和 真诚 。
你可以从一个得体的“李经理”开始,用一句谦虚的“王老师”拉近距离,以一句自信的“张总”确立平等对话的地位。但最终,你最希望从他口中听到的,不是“小陈,你这个价格再降点”,而是“老陈,下个项目,还得是你啊。”
最好的 称-呼 ,是不用说出口的信任。而这份信任,朋友,得靠你自己一点一点去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