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我得从我一哥们儿的饭局说起。那场面,啧啧,现在想起来脚趾头还能在鞋里抠出个三室一厅。
哥们儿单位来了个外籍专家,是个德国来的心脏科大夫,严谨、客气,大家都很尊敬他。为了表示欢迎,领导攒了个局,把大夫和他的妻子也请来了。气氛本来挺好的,大家用着蹩脚的英语和翻译软件,连比划带猜,也算其乐融融。
坏就坏在我那哥们儿,特实诚,也特传统。他寻思着,这是专家的家属,得表示尊重啊。在中国,我们管老师的妻子叫“师母”,那管大夫的妻子……是不是也该有个类似的尊称?他脑子一转,灵光乍现,端起酒杯,特真诚地对着那位金发碧眼的德国女士说:“Hello, Teacher’s mother!”

空气瞬间凝固了。
翻译当场石化,那位德国大夫愣了一下,然后露出了一个极其复杂、混合了“你在说啥”和“这有点好笑但我不该笑”的表情。他妻子,那位女士,更是满脸大写的问号,她求助般地看向自己的丈夫,估计在想:“我什么时候成了我丈夫的妈了?”
那顿饭后面的尴尬,我就不细说了。这事儿成了我们圈子里一个经典的“社死”案例,但也让我彻底搞明白了一件事:在称呼这件事上,中西方的文化鸿沟,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你以为的尊重,在别人听来,可能就是一整个莫名其妙。
所以, 外国大夫的妻子到底怎么称呼 ?答案其实比你想象的简单,也比你想象的复杂。
简单在于,你根本不需要去想什么“夫贵妻荣”的配套称呼。复杂在于,这背后牵扯到的是对 个体独立性 的认知。
咱们先拆解一下“师母”这个词。它背后是一整套的文化逻辑:老师如父,师母自然如母。这里面有尊敬,有亲近,但核心是一种基于“丈夫身份”的附属关系。师母的社会身份,很大程度上是“某某老师的妻子”。
但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现代西方文化里,这套逻辑是完全行不通的。婚姻更多被看作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是伙伴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那位德国大夫的妻子,她首先是她自己,一个有名有姓、有自己事业和生活的 独立人格 ,其次,才是“某某大夫的妻子”。你用一个基于她丈夫职业的、甚至是带有家族伦理色彩的词去称呼她,这简直是把人家的独立人格给抹了,非常不礼貌。
那么,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第一步,忘掉他的职业,记住她是一个独立的“人”。
这是最核心的心法。别管她丈夫是医生、是教授、还是总统,在你开口之前,先把她丈夫的身份从脑子里请出去。她就是一位女士,一位你需要认识的、独立的个体。
第二步,看场合,用最安全、最通用的称呼。
如果是在一个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晚宴、学术会议,你第一次见到她,最稳妥的称呼就是 “Mrs. + 丈夫的姓氏” 。比如,那位德国大夫姓“施密特”(Schmidt),你就可以微笑着称呼他的妻子为“Mrs. Schmidt”。这是最标准、最不会出错的敬称。同理,如果是未婚的女士,用“Miss”;如果不确定婚姻状况,或者对方更喜欢现代一点的叫法,用“Ms.”(发音是Miz)绝对安全。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努力过渡到直呼其名。
这一点,很多国人会觉得“不礼貌”。我们习惯了用“王局”、“李工”、“张教授”这样的头衔来表示尊敬。直呼其名?那得是多熟的人啊!
但在西方社交里,恰恰相反。尽快地、自然地过渡到称呼对方的名字(First Name),才代表着友好、平等和亲近。一直用“Mrs. Schmidt”这样板正的称呼,反而会制造距离感,让人觉得你很见外。
这个过渡通常怎么发生呢?很简单。在你做了自我介绍之后,对方通常也会介绍自己。比如:
你:“Hello, Mrs. Schmidt. I’m Li Wei, a colleague of your husband. It’s a pleasure to meet you.”她很可能会回答:“Nice to meet you too, Li Wei. Please, call me Anna.”
看到了吗? “Please, call me Anna.” 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她告诉你,别再叫我“施密特夫人”了,叫我安娜。这时候,你就应该从善如流,后面直接称呼她“Anna”就行了。这不叫不尊重,这恰恰是最大的尊重,因为你尊重了她让你称呼她名字的意愿。
第四,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隐藏关卡:她本人有自己的头衔吗?
这绝对是一个高阶玩家才能注意到的细节。大夫的妻子,难道就不能是另一个领域的大夫吗?教授的妻子,难道自己就不能是律师、是议员、是艺术家吗?
我见过一个更绝的场面。一位美国来的神经科专家Dr. Peterson,带着他的妻子参加一个论坛。一位中方的主持人非常热情地介绍:“这位是彼得森博士,这位是彼得森夫人。”
结果那位女士拿起话筒,微笑着、但又非常清晰地纠正道:“Actually, it’s Dr. Evans. I kept my own name.” (实际上,我是埃文斯博士。我保留了我自己的姓。)
全场鸦雀无声。原来,这位“夫人”自己也是一位社会学领域的博士,而且在学术界名气比她丈夫还大。她和丈夫结婚后,并没有冠夫姓。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永远不要预设她的身份。 她不是月亮,需要借着丈夫的光才能被看见。 她本身可能就是一颗恒星。最好的做法是,在介绍时,可以问一句:“And how should I address you?”(我该如何称您?),把主动权交给对方。
归根结底, “外国大夫的妻子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一个具体的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我们要从基于关系的、集体的文化思维,切换到基于个体的、平等的文化思维。扔掉那些想当然的“师母”、“夫人”的模板,去真正地看到你面前的这个人。
她的名字是什么?她希望别人怎么称呼她?她自己的身份和成就是什么?
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你就不会再犯我那个哥们的错误了。一个得体的称呼,展现的不仅仅是你的英语水平或社交礼仪,更是你发自内心的 尊重和平等 的意识。而这,在任何跨文化交流中,都是最宝贵的通行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