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入行那会儿,傻乎乎的,跟着办公室里的人喊“琴姐”。那时候在我眼里,她就是个声音洪亮、走路带风、永远夹着电话的中年女人。物流园这地方,你知道的,糙得很,空气里都是轮胎和尘土的味道,喊声“姐”喊声“哥”,再正常不过,透着一股子江湖里的熟络劲儿。
所以,我以为“琴姐”就是个标准答案。
直到有一次,一个西装革履、一看就是大客户的男人过来,一握手,毕恭毕敬地叫了一声:“秦总。”

我当时愣在那儿了。秦总?哪个秦总?
琴姐,不,那时候的 秦总 ,脸上那种常年跟司机和货站打交道的爽利劲儿瞬间就收敛了,换上的是一种四平八稳的、带着点客气又有点距离感的微笑。她聊的不再是“那票货走到哪儿了”,而是“咱们的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和“供应链优化方案”。那个气场,完全变了。我躲在后面,大气不敢出,感觉自己像个误入高级会议室的搬运工。
那一刻我才明白, 做物流的琴姐怎么称呼 ,这根本不是个选择题,这是个阅读理解题。你得看场合,看人,看她当时的状态。
在仓库里,当她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在油腻的单子上划拉,嘴里喊着“三号库的货赶紧清出来!老王那车等不及了!”的时候,你冲上去喊一声“秦总”,你信不信她能用眼神把你冻住?那感觉,太别扭了,就像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喊“X先生”一样,不接地气,甚至有点讽刺。这时候,你必须喊 琴姐 。这一声“姐”,喊出去是热乎的,是自己人的信号。它意味着“我懂这里的规矩,我跟你是一条船上的”。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早着呢。
我见过一次更绝的。那天晚上快十点了,一车去新疆的货出了问题,司机在高速上跟人吵起来了,货被扣了。所有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琴姐打了十几个电话,嗓子都哑了,最后靠着她自己的人脉关系,硬是把事情给平了。等一切搞定,凌晨一点,她疲惫地坐在办公室门口的台阶上抽烟。那个跟了她十多年的老司机,一个五十多岁的山东大汉,走过去,往她旁边一蹲,闷着头说了一句:“琴,没事儿了,歇会儿吧。”
就一个字, 琴 。
没有“姐”,更没有“总”。那一瞬间,我感觉这个称呼里有千斤重。那是一种完全超越了上下级、超越了生意伙伴的信任和情谊。那是只有一起扛过事、一起熬过夜、一起在最难的时候没放弃的战友,才配叫出口的称呼。那一刻的她,不是什么总,也不是什么姐,她就是她自己,一个能让这帮五大三粗的汉子们心甘情愿跟着她拼命的,主心骨。
所以你看, 做物流的琴姐怎么称呼 ?这问题多有意思。
喊 琴姐 ,是日常,是工作,是江湖规矩,带着七分尊敬三分亲近。这一声“姐”,代表的是她在这个男性为主导的行业里,靠着自己的专业和魄力拼出来的一席之地。她不是谁的附属,她就是她自己码头的王。她能帮你解决最棘手的问题,也能在你犯错的时候毫不留情地骂你个狗血淋头,但骂完了,又会手把手教你怎么做。
喊 秦总 ,是场面,是生意,是利益交锋,带着十分的专业和必要的距离。这一声“总”,代表的是她作为一家公司负责人的身份和责任。她身后是几十号员工的饭碗,是无数客户的信任。她必须精明、果断,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要冷酷。这是她披上的铠甲,用来在商场这个丛林里厮杀。
而那一声 琴 ,是岁月,是情分,是过命的交情。这一个字,比任何头衔都来得珍贵。它像一块被时间打磨过的石头,沉甸甸的,藏着无数个并肩作战的故事。
后来我慢慢混熟了,也学精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递上一杯热茶喊“琴姐,辛苦了”,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安静地准备好文件,等着“秦总”的指令。我甚至开始幻想,也许再过个十年八年,当我也能为她独当一面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在某个深夜,轻松地喊她一声“琴”。
这个行业里,像琴姐这样的人太多了。她们可能没有光鲜的履历,说话甚至带着点口音,但她们身上有种原始的、强大的生命力。她们懂得人情世故,也懂得合同条款;她们能跟司机在路边摊喝酒,也能跟大老板在酒桌上周旋。她们就是这个庞大物流网络里一个个强悍的节点,连接着南来北往的货物,也连接着形形色色的人心。
所以,别再简单地问 做物流的琴姐怎么称呼 了。你应该去看看她,看看她怎么处理一票加急的空运单,看看她怎么安慰一个家里出了事的员工,看看她签下大单时眼里闪过的光,再看看她深夜里独自一人的疲惫。
当你真正看懂了她,你就知道该怎么称呼她了。那个称呼,会自然而然地从你心里冒出来,不多不少,刚刚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