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这事儿,还真不是个小问题。一个简简单单的 称呼 ,背后是人情世故,是分寸拿捏,是你在这个环境里会不会“来事儿”的第一张考卷。尤其是咱们这种体制内或者沾点边的单位,茶杯里氤氲的热气,走廊里回荡的脚步声,都藏着学问。而“ 未入党的同志怎么称呼他 ”,就是这门学问里头,特别容易让人崴脚的一道坎。
刚来的小年轻最容易犯这个错。一腔热情,满脑子都是书本里、文件里学的,“同志,同志”叫得那叫一个响亮。有次我亲眼见着,一个新来的毕业生,对着我们部门一位干了三十多年的技术大拿老张,张嘴就是“张同志,这个文件您看下?”老张当时没说啥,就“嗯”了一声,但那眉头,是肉眼可见地拧了一下。后来私下里,老张跟我嘀咕:“我一普通 群众 ,哪担得起‘同志’这称啊,这小子,生分了。”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儿。“同志”这个词,在咱们的语境里,它是有特定含义的。它首先是一种政治身份的认同,是党员之间基于共同信仰和组织归属感的一种内部称谓。它温暖,它亲切,代表着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朝着一个方向划桨。可对于 未入党的同志 ,你这么一叫,听着就像是硬要把人家往你的圈子里拉,或者更糟,像是在刻意提醒他:“嘿,你不是我们圈里的人。”这一下,距离感不就出来了吗?人家心里能舒服吗?

所以,别傻乎乎地逮谁都叫“同志”。那到底该怎么叫?这得看山唱山歌,看人下菜碟。
最稳妥,也最显你谦逊有礼的,是叫“ 老师 ”。
“王 老师 ”、“李 老师 ”,你听听,多顺耳。甭管对方年纪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只要他在这个单位待得比你久,业务比你熟,他就是你的“老师”。这一声“ 老师 ”,叫出去的是 尊重 ,收回来的是善意。它瞬间拉近了你和一个前辈的心理距离,对方会觉得,你这个年轻人,懂规矩,知道请教,是个可塑之才。以后你再问点啥,办点啥事,人家能不乐意多指点你两句?我刚工作那会儿,嘴就特别甜,见谁都叫 老师 ,吃了多少“口头上的红利”啊,那真是谁用谁知道。
当然,如果对方有明确的行政职务或技术职称,那就按职务职称来,这是最正式也最不会出错的叫法。
“刘科长”、“赵主任”、“高工”、“钱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体现了你对组织架构的了解,也表达了对人家职位和专业能力的认可。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开会、汇报工作,直呼其职,显得你专业、严谨。但这里头也有个小窍gimento(门道),有的人私下里不喜欢被叫官衔,觉得太严肃,太有距离感。这就需要你察言观色了。如果大家私下里都亲切地叫“老刘”、“赵哥”,你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慢慢地跟着大家改口,显得更合群。
再说说“ 师傅 ”。
这个词,自带一种江湖气和烟火气。在技术岗、生产一线,或者你跟某位前辈形成了明确的“传帮带”关系时,一声“ 师傅 ”,那简直是亲密关系的催化剂。它比“ 老师 ”更进一层,带着一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托付感和信赖感。你把对方当 师傅 ,就意味着你愿意虚心学艺,他把你当徒弟,就意味着他愿意倾囊相授。这声“ 师傅 ”一叫出口,你们的关系就不再是简单的 同事 了,而是有了传承的情分在里面。
那平级的,或者年纪差不多的 同事 呢?
这就简单多了。可以直接叫名字,比如“张伟”、“李静”。如果想显得亲切点,可以叫“小张”、“小李”,或者去掉姓,直接叫“阿伟”、“静静”,但这得看你们的关系熟络到什么程度。最保险的,还是连名带姓或者“小+姓”的叫法。大家都是一起干活的 同事 ,没那么多弯弯绕绕,自然大方就好。
最后,我想聊聊那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在意一个 称呼 ?
说到底,一个 称呼 ,是你递给别人的第一张社交名片。它透露出你的情商、你的阅历、你对这个环境的理解程度。对于那些 未入党的同志 ,他们是单位里最广泛的 群众 基础,是和我们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 尊重 他们的选择,更要 尊重 他们的感受。你不经意间的一句“X同志”,可能就会在彼此之间砌起一堵无形的墙。而一句恰到好处的“王 老师 ”或者一声亲切的“李 师傅 ”,却能瞬间化开坚冰,让工作氛围变得融洽和谐。
别把这个问题看成是政治上的站队或者区别对待。恰恰相反,这正是最大的政治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 群众 放在心上,从一个细微的 称呼 做起,让他们感觉到被 尊重 、被理解、被接纳。当他们觉得你这个人“地道”、“会办事”,那你的工作,还会有推不动的墙吗?
所以,下次再遇到一个 未入党的同志 ,别再犹豫了。收起那句已经到嘴边的“同志”,根据场景,换成一声真诚的“ 老师 ”、“ 师傅 ”或者“刘科长”吧。你会发现,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回应,而是一份宝贵的信任和人情。这,可比什么都重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