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的职业怎么称呼老公?解锁亲密称谓,从“娃爸”到“超人”,深度解读新手爸妈的甜蜜日常与语言艺术。
哎,你还别说,这称呼里头,学问可大着呢!自从我踏入“带娃”这个24小时无休、全年无休、压根儿没有试用期的“职业”深渊(咳,是甜蜜事业啦),我跟我家那位——就是那个曾经被我各种昵称花式“骚扰”的男人,他的称谓,那真是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变迁史。从最初的甜腻到后来的功能化,再到如今的百转千回,每次的转变,都像是一帧帧快进的家庭电影,记录着我们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的兵荒马乱与温馨点滴。
还记得吗?刚谈恋爱那会儿,他是我嘴边的“宝贝”、“亲爱的”,偶尔犯懒了就直接“哎”一声,可那声“哎”里头,也带着只有彼此才懂的绵软。结婚后,升级成了“老公”,这俩字儿,带着点庄重,又透着一股子“从此你就是我的,我就是你的”霸道甜蜜。那时候,日子是彩色的,仿佛只为我们俩转悠,哪知道,后头还有个“小祖宗”等着驾到,把我们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顺带把“老公”这个称谓,也给“改造”了个底朝天。

怀孕那会儿,称呼就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有时候是带点抱怨的“准爸爸,你看看你又把袜子扔哪儿了?”,有时候又是带着憧憬和撒娇的“亲爱的准爸爸,宝宝今天又踢我了,你说他是不是在跟你打招呼呀?”。那时候,“准爸爸”这三个字,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开始慢慢把他拉入我即将面对的“妈妈”角色里。他得开始适应我的孕吐,适应我的情绪反复,适应我们未来要一起面对的那个小生命。这种称谓上的预演,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上的提前适应,挺有意思的。
但真正的大变局,是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那一刻,病房里,我的目光穿过模糊的泪水,看见他手足无措地抱着那个皱巴巴的小肉团,眼神里全是惊喜、震撼,还有那么一丝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没错,是恐惧!从那一秒开始,他不再仅仅是我的“老公”了,他正式被“敕封”为 “娃爸” 。
你问我,“娃爸”这个称谓有什么特别的?它太特别了!它自带一种“职责所在”的光环,一种“使命必达”的紧迫感。当孩子哇哇大哭,而我精疲力尽的时候,一句“娃爸,快看看孩子怎么了!”,那种号令天下的气势,简直比当年的皇后娘娘都足!“娃爸,尿布又湿了!”“娃爸,奶瓶洗了吗?”“娃爸,你把孩子抱走,我只想安静地躺一会儿!”。看看,这哪里是称呼,这分明就是一连串的“任务指令”啊!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比如 “孩子他爸” 。这四个字,透着一股子生活气息,尤其是跟姐妹们聊天,或者在带娃的亲子群里,大家不约而同地会用“孩子他爸”来指代家里的顶梁柱。它带着一种集体认同感,仿佛在说:看,我们都是“孩子他爸”/“孩子他妈”这个共同体里的成员,彼此心照不宣地理解这背后的辛酸和甜蜜。
更有趣的是,随着孩子渐渐会咿呀学语,我们夫妻俩的称呼,又经历了一轮“被动进化”。孩子开始喊“爸爸”,自然而然地,我也会在孩子面前,跟着喊一声“爸爸”。“来,跟爸爸说再见!”“爸爸给你讲故事!”“爸爸下班回来了!”。这时候的“爸爸”,更多的是一种引导,一种示范,让孩子学会正确称谓。但说实话,每次在孩子面前喊他“爸爸”的时候,总会有一丝丝的抽离感,仿佛一瞬间,我们不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孩子视角下的“父母”组合。虽然这份“父母”的甜蜜沉甸甸的,但偶尔也会怀念,那个只属于我们俩的“老公”。
不过呢,私下里,特别是在哄睡完孩子,夜深人静,或者难得有个独处时光的时候,那些曾经的昵称,又会悄悄地冒出来。一句轻轻的 “亲爱的” ,或者一个只有我们俩才懂的 “大宝贝” (没错,虽然他已经是个中年大叔了,但在我心里,偶尔还是那个需要被宠爱的大男孩),瞬间就能把我们从“爸爸妈妈”的育儿模式里拉扯出来,重新变回那个相知相爱的“我们”。这种切换,其实特别重要。 带娃的职业 虽然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但夫妻间的亲密感和连结,就像深埋地下的根系,是滋养整个家庭的根本。这些“专属”称谓,就是那偷偷浇灌根系的水滴,让它不至于枯竭。
有时候,当他表现得特别给力,比如半夜主动起来给娃换尿布,或者在我崩溃边缘时,默默接过“神兽”,让我喘口气,我也会发自肺腑地喊一句 “超人” !或者“我的英雄”!那种带着点夸张,又饱含真诚的赞美,能让他瞬间“充血”,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下一秒又能原地满血复活。你别小看这些称呼,它就像给男人打的“鸡血”,让他觉得,自己在这个无休止的“带娃”战场上,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我身边最坚实的盟友。
当然,也有那么些时候,尤其是在他“猪队友”属性爆发,犯下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时,比如把娃的左右脚鞋子穿反了,或者给娃穿了件里外不分的衣服,我也会气呼呼地喊他一声 “喂!” ,或者直接省略称呼,用眼神“杀死”他!但这些“非标准”称谓,反而是生活里最真实的调味剂,充满了烟火气,也只有足够亲密的关系,才能承受这种“无礼”而不会伤筋动骨。
说到底, 带娃的职业 ,真是把人磨砺得百炼成钢,也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些曾经想当然的“老公”、“老婆”,早已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指代,更像是一个密码,一个信号,传递着我们所处的阶段、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期待,甚至是我们在育儿里的小小抱怨与甜蜜负担。
我发现,称呼其实也是一种情趣,一种沟通。它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夫妻关系的不同侧面。有时候,它代表着责任分担,比如“娃爸,该你喂奶了”;有时候,它代表着情感连接,比如“亲爱的,今天辛苦了”;有时候,它又代表着一种角色确认,比如在孩子面前,我们俩都是“爸爸妈妈”。
选择怎么称呼,真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无需刻意去追求“统一”。它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就像我们家,在不同场合,不同心境下,我对他的称呼也在不断变化。有时候是“老公”,有时候是“爸爸”,有时候是“亲爱的”,甚至偶尔还会用回我们俩恋爱时的专属昵称。这种灵活多变,恰恰说明我们的关系是鲜活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色的转换而不断演变的。
最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称谓,那份深藏在心底的爱意、理解和支持,才是维系一切的根本。 带娃的职业 固然辛苦,但当夜深人静,看着熟睡的孩子,再看看身边疲惫却依旧温柔的 “娃爸” ,一句轻轻的“老公,谢谢你”,或者一个无声的拥抱,那份超越所有称谓的默契和爱,才是最最珍贵的。所以,亲爱的妈妈们,别纠结了,怎么舒服怎么来,怎么能让你们的家庭更甜蜜,怎么能让你们的感情更升温,就怎么叫吧!反正,我们的队友,终究是那个和我们一起,在这份“带娃的职业”里,并肩作战,互相扶持的 “超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