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真的,比你想象得要复杂。别以为就一个称呼,张口就来。在 国有企业 这个特殊生态里,一个称呼,背后可全是学问,是人情,是江湖,是你的情商试金石。刚进单位那会儿,我就因为这事儿闹过笑话,现在想起来脸还发烫。
那时候我,愣头青一个,看见谁都觉得亲切,逮着一个看起来四十来岁的技术骨干,人家姓王,我张口就来:“王哥好!”。结果呢?人家脸上那笑,比哭还难看,就那么僵着,淡淡地“嗯”了一声,转身走了。我当时还纳闷呢,后来才知道,人家是单位里出了名的老法师,技术大拿,虽然没个一官半职,但谁见了他不恭恭敬敬叫一声“ 王工 ”或者“ 王老师 ”?我那一声“王哥”,直接把人家的辈分和专业地位给拉到了街边撸串的水平,你说人能高兴吗?
所以,新人进门,第一课,就是学怎么叫人。这绝对不是小题大做。

咱们先说最保险,也是最万能的称呼—— 老师 。
对,你没听错,就是“老师”。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是搞技术的还是坐办公室的,只要年纪比你大、资历比你老,开口叫一声“X老师”,绝对不会错。这个称呼,妙就妙在它的普适性和尊重感。它既表达了你作为后辈的谦逊,也承认了对方在你面前的“前辈”身份,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么点意思在里面。哪怕对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员工,你这一声“老师”,也能叫得他心里熨帖。我跟你说,我们单位那个平时最不苟言笑、谁见了都怵的设备维修老师傅,你跟他汇报工作说“李师傅”,他可能就点点头,但你要是满脸真诚地请教他:“李老师,这个阀门的问题还得您给看看”,他那眼角的褶子都能笑开花,话匣子也立马就打开了。
“老师”这个称呼,是你的新手保护期神装。
当然,你不能一辈子都叫“老师”。时间久了,关系近了,就得升级。这时候, X哥/X姐 就该登场了。
但这个称呼,用起来可得小心。它不是通用的,而是带有亲近和认可意味的。你不能随便对谁都叫“哥”道“姐”。你得看,得听,得感觉,感觉那个气场,那个氛围,是亲近的,还是保持着距离的。通常,那些在工作中经常带你,性格比较随和、开朗的老同事,在私下场合,比如食堂吃饭、下班路上,你可以试探性地叫一声“李哥”、“张姐”。如果对方很自然地应了,甚至也开始用更随意的口气跟你说话,那恭喜你,你算是初步融入这个小圈子了。
但千万记住,看人下菜碟。对那些平时就一脸严肃、公事公办,或者有一定行政级别的人,你冒然叫“哥”叫“姐”,那就是自讨没趣,人家会觉得你这年轻人没规矩、太油滑。特别是女同事,年龄是个敏感话题,一声“姐”可能就把天聊死了。所以,多观察,别嘴快。
再说说带“职称”和“职务”的。
在国企, 论资排辈 的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带职务的称呼,在正式场合是必须的。比如“王处”、“李主任”、“张科长”。这不仅是尊重,更是对组织架构的确认。你在会议上,对着领导喊“强哥”,那不叫亲切,那叫没脑子。哪怕私下里你们关系再好,到了台面上,规矩就是规矩。
还有一类,就是带技术职称的,比如前面提到的“ X工 ”(工程师)。这是对人家专业能力的极大认可。尤其是在技术部门、生产一线,一声“X工”比“X总”还管用。它代表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代表着一种权威。你想想那个场景,生产线出了故障,一群人围着束手无策,这时候你喊一嗓子:“快去请刘工过来!”,那种感觉,是不是比“请刘老师”或者“请刘师傅”要显得更专业、更对味?
最后,说一个最高阶,也是最危险的称呼—— 老X 。
比如“老张”、“老李”。这个称呼,你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劝你,听听就算了,千万别用。这是同辈分、同资历的老同事之间,或者领导对下属的一种称呼,带着点亲昵,也带着点不容置疑的“自己人”的身份认证。你一个刚来没几年的小年轻,这么去叫一个快退休的老同事,轻则被认为没大没小,重则人家会觉得你是在冒犯他,潜台词是“你小子算老几?”。这就跟江湖里的黑话一样,不是圈子里的人,说了是要挨打的。等你哪天也熬成了“老X”,头发也开始白了,或许才有资格这么去称呼你的同辈人。
所以你看, 国有企业老同事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个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门复杂的人际关系课程,是一场需要你调动所有感官去观察和实践的 人情世故 大戏。
叫“老师”,是你的基本功,稳妥;叫“哥/姐”,是你的进阶技,需要看时机;叫“职务/职称”,是你的专业素养,看场合;至于“老X”,那是别人的专属,你别碰。
这里面没有一本标准手册告诉你该怎么做,全靠你自己去悟。多听别人怎么叫,多看对方的反应,嘴巴甜一点,姿态低一点,总归是没错的。一个得体的称呼,就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更快地打开局面,让你在这看似平淡如水,实则暗流涌动的国企环境里,走得更顺畅一些。
别小看这一声称呼,它可能就决定了,那位老师傅是愿意倾囊相授,还是对你有所保留。你说,这事儿,重不重要?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