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问出来,心就先沉了一下。真的。它不是一个关于词汇选择的技巧题,它是一道关于人心的,沉甸甸的,几乎让人喘不过气的应用题。 病重的兄弟俩怎么称呼 ,这十个字背后,是医院里消毒水的味道,是深夜里压抑的叹息,是想伸出手去拥抱却又怕碰碎什么的万千踌躇。
所以,别去找什么标准答案了。没有的。
如果非要我说,我的答案就一个: 像往常一样称呼他们。

对,就这么简单,也这么难。
你以前叫他“哥”,现在就还叫他“哥”。那一声“哥”,不是怜悯,不是提醒,是你发自肺腑的承认——无论你现在躺在床上有多虚弱,你依然是那个从小保护我、替我扛事儿的哥哥。这声“哥”里,有你们一起爬过的树,一起挨过的骂,一起喝过的劣质汽水和一起憧憬过的未来。这些东西,比任何药物都更能证明他还“活着”,活在你们共享的记忆宇宙里。
你以前叫他“小崽子”、“阿明”或者任何一个只有你们才懂的绰号,现在,请鼓起你最大的勇气,用和平时一样的语调,甚至带点调侃,继续这么叫他。当这个绰号从你嘴里蹦出来的时候,病房里那台滴滴作响的仪器,仿佛都安静了一瞬。因为这个称呼,是一个结界,它把疾病、痛苦和绝望暂时挡在了外面。在这个结界里,他不是“病人”,不是那个需要被同情的对象,他就是他,是你的弟弟,那个会跟你抢遥控器、会偷偷藏起你的作业本的,独一无二的阿明。
我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男人,守着他病危的弟弟。所有人都小心翼翼,说话都用气声,称呼他弟弟都用“他”或者“病人”。只有这个哥哥,推门进来,把一袋橘子扔在床头柜上,大大咧咧地说:“懒虫,还不起床?给你带了你最爱吃的。”
那一刻,病床上那个几乎睁不开眼的弟弟,眼角滚下来一滴泪。
你看,那个“懒虫”,就是最好的 称呼 。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通往健康时光的门。在那扇门背后,没有病痛,只有阳光、橘子和你最亲的家人。
为什么我们会在“ 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上卡住?
因为我们害怕。我们怕触碰到那个最敏感的话题——“病”。我们下意识地想绕开它,于是我们连带着把过去那些鲜活的、生动的称呼也一并绕开了。我们开始用一些“安全”的、却无比疏远的词。我们以为这是体谅,其实,这是一种残忍的切割。你亲手,把那个“生病的他们”和“健康的他们”割裂开来。而他们最需要的,恰恰是那种“你没变,你还是你”的确认感。
尊严 ,对一个病人来说,尤其是一个 病重的 人来说,比什么都重要。这种 尊明 ,不是来自物质上的照顾,而是精神上的平等。你把他当成一个需要特殊对待的易碎品,他的 尊严 就碎了一地。你还像从前一样,跟他开无伤大雅的玩笑,用你们之间的小默契去称呼他,那才是把他的 尊严 ,一片一片地,重新粘合起来。
我知道这很难。
当你看着昔日强壮的哥哥,如今瘦得只剩一把骨头,那声“哥”可能会卡在喉咙里,带着哭腔。当你面对曾经活蹦乱跳的弟弟,现在只能无力地躺着,那个熟悉的绰号可能会变得无比沉重。
这需要勇气。需要你把自己的心疼和悲伤,先暂时往后放一放。你需要扮演一个“撑着”的角色。你的声音,你的 称呼 ,就是一根支柱。你不能晃,你晃了,他们心里的那点光,可能就真的灭了。
所以, 病重的兄弟俩怎么称呼 ?
就叫他的名字。大声地,清晰地,温柔地。
就叫他“哥”,叫他“弟”。用你叫了十几二十年的那个语调。
就叫他的外号,那个傻傻的,甚至有点土气的,但充满了你们俩回忆的昵称。
别去想太多。别去分析哪个词更“合适”。 爱 ,本身就是最合适的表达。你的称呼,只要是源于 爱 ,而不是源于同情和恐惧,就是最好的 称呼 。
在那个压抑的空间里, 日常 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东西。而一个不变的 称呼 ,就是构建这种 日常 感的,第一块砖。它在告诉那 兄弟俩 :看,天没塌下来。世界还在正常运转。你还是我的哥哥,你还是我的弟弟。我们之间的关系,坚不可摧,连病魔也休想撼动分毫。
所以,朋友,别再纠结了。走到他们床前,深呼吸,然后,就像昨天一样,叫出那个你最熟悉的名字。
那会是他们听到的,最动听的声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