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明朝和日本,你的脑海里最先蹦出来的词儿,是不是“倭寇”?没错,就是那个带着血腥味儿、刺耳又饱含屈辱的词。但你可曾想过, 明代怎么称呼日本人的 ,真的就只有这一个“倭寇”吗?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那些称谓,可不仅仅是简单的字眼,它们是明朝士人对日本的认知、情感、乃至国家战略的一种“实时记录”。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层层叠叠的称谓,看看它们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爱恨情仇、政治角力。
“倭寇”:一个血淋淋的时代印记
要说起明代对日本的称呼,无论如何也绕不开“ 倭寇 ”二字。这词儿啊,简直就是明朝中后期沿海居民的噩梦,也是朝廷心头永远的刺。当海风不再带来鱼腥味,而是夹杂着硝烟和血腥气的时候,当那些身着奇装异服、手持锋利太刀的“海上饿狼”突袭村镇、劫掠财物、屠杀无辜时,老百姓和官员们,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称为“倭寇”。“倭”,古已有之,本指日本,带有某种矮小、顺从的意味;“寇”,则直指强盗、侵略者。这组合一出,瞬间就给这群不速之客定了性:来自日本的强盗!

你以为这只是简单的骂名?不,它是一种集体记忆,一种创伤体验。那时候的史料里,无论是官方奏疏还是民间笔记,只要提到海上的劫掠者,几乎言必称“倭寇”。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名将,他们面对的,就是这些被冠以“倭寇”之名的敌人。这称呼,带着极强的贬义和敌意,它既是对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身份的否定——仿佛这些劫掠者并非“正常”的日本人,而是某种非人、无法无天的存在。它把整个日本民族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的负面形象,直接固化在了这两个字里。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倭寇”肆虐的记载,仿佛都能嗅到明朝海岸线上弥漫的恐惧与绝望。这种称谓,更多是基于受害者视角和国家安全考量,是一种最直接、最粗暴的情绪宣泄。
从“倭人”到“东洋人”:古老与模糊的地理指代
然而,你不能因此就认定明朝人看日本,只有“倭寇”这一个滤镜。在更早的时期,或者说在那些相对平静、没有直接冲突的语境下,“ 倭人 ”这个称呼其实更为常见。
“倭”这个字,我们都知道,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用来指代居住在海岛上的族群。它从一开始就带有地理和族群的指代属性。在明朝,尤其是在还没有爆发大规模倭患之前,或者在官方对外交流的文书里,当他们需要提及日本这个国家或民族时,“倭人”就是一种相对中性、且符合传统历史习惯的称谓。它没有“寇”字那种强烈的攻击性,只是单纯地说明:这是一群来自“倭国”的人。就好比我们今天说“欧洲人”一样,它更多的是一种地理上的归属,而非道德上的评判。
想象一下,永乐年间,郑和的宝船队七下西洋,何等气派!那时候,如果提到日本,多半也是“倭国”,谈及其国民,自然是“倭人”。这种称谓,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但至少,它还没直接把对方打入“贼寇”的行列。
再说说“ 东洋人 ”。这个词在明朝后期也偶尔能见到,但它是一个更宽泛的地理概念。在我们今天看来, “东洋” 似乎就特指日本。但在明代, “东洋” 其实指的是东方海洋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朝鲜、琉球,甚至更远的一些岛屿。所以,当明朝人说 “东洋人” 的时候,可能不一定就特指日本人,而是一种对来自东方海域人们的泛称。这就像一个西方人说“东方人”,未必就专指中国人一样。它带有某种地理上的模糊性,也显示了明朝对周边海洋世界的整体认知。这种称谓的出现,也许暗示着明朝对海洋世界的探索和了解在不断深化,但它始终没能成为一个专指日本人的主流称谓,其使用频率和针对性都远不及“倭寇”或“倭人”。
“日本国”、“日本人”:官方外交与有限的“尊重”
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头戏,也是最能体现明朝态度复杂性的部分。你可能会问,明朝不是闭关锁国、视日本为蛮夷吗?怎么会用“ 日本国 ”或“ 日本人 ”这样的称谓?这恰恰是明朝对外政策中,那抹不易察觉的“弹性和务实”。
在朱元璋时期,虽然他曾对日本颁布《谕日本国王书》,严厉谴责其侵扰行为,但文书的抬头,赫然写着“日本国王”。这便是一种官方的承认,尽管是不满甚至带有威胁的承认。到了永乐帝朱棣时代,情况又有所不同。朱棣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性,也为了发展海上贸易(尽管他实施海禁,但勘合贸易是特例),他积极恢复了与日本的“ 勘合贸易 ”。
在 勘合贸易 期间,日本幕府将军派遣使者来华朝贡,明朝廷与日方之间是有正式的国书往来的。这些国书,无论中方发出,还是日方递交,都会明确使用“ 日本国 ”、“ 日本国王 ”这样的字眼。甚至,当日本使者自称“ 日本国王之臣 ”或“ 日本人 ”时,明朝廷也会在公文中接受并沿用。你瞧,这便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在官方的外交场面上,为了维系宗藩体系,为了进行名义上的朝贡和实质上的贸易,明朝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日本是一个“国”,其国民是“日本人”。
这种承认,可不是什么平等的尊重。它是在宗藩体系下,一种带着“恩赐”意味的承认。明朝始终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日本是“外番”。但即便是这种有条件的承认,也足以说明,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尤其是官方往来中,明朝并非一味地贬低和否认日本的国格和民族身份。它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一种维持“天下秩序”的必要手段。当日本国王(或幕府将军,明朝往往将幕府将军误认为国王)恭恭敬敬地递上表文,称臣纳贡时,明朝皇帝自然也会以“礼”相待,用“日本国”、“日本人”这样的称谓,来回敬这种“臣服”。
这就像一个人,嘴上可以骂你“混蛋”,但真到了正式场合,需要和你打交道时,还是会称呼你的姓名。这背后的考量,是完全不同的。明朝对 日本国 的称呼,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外交策略,特别是 朝贡体系 紧密相连的。它维系着明朝自我认定的“天下中心”的形象,也是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称谓背后的深层逻辑:政治、文化与情感的交织
所以,当我们深入剖析 明代怎么称呼日本人的 这个问题时,会发现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学问题。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明朝复杂的对外关系、根深蒂固的“华夷之辨”观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情境时的策略调整。
从“倭”这个带有传统偏见的字眼,到“倭寇”这个饱含血泪与仇恨的诅咒,再到“日本国”、“日本人”这种官方场合下的勉强“正名”,明朝对日本的称谓变迁,活脱脱就是一部明日关系的微缩史。
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称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而起伏,会随着文化冲突的加剧而尖锐,也会随着外交策略的需要而圆滑。当冲突爆发时,“倭寇”的谩骂不绝于耳;当需要维系虚假的和平与贸易时,“日本国”的称谓又不得不出现在国书上。这其中的微妙与反复,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我们这些后世之人,在翻阅故纸堆时,绝不能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称谓。每一个字眼背后,都藏着那个时代的特定背景、特定情感和特定意图。它们共同构成了明朝对日本认知的一幅多维度画卷。那些称呼,不只是一串字符,它们是历史的烙印,是情感的宣泄,是权力博弈的刀光剑影。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两个东亚重要的邻邦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
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读懂, 明代怎么称呼日本人的 ,其实是读懂了明朝与日本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语言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它既是工具,也是载体,更是记忆的化石,等待着我们去细细摩挲,品味其中深沉的历史况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