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家族聚会,我都得深吸一口气,不是为了准备寒暄,而是为了脑子里那本瞬息万变的“称呼百科全书”。尤其当 我儿子 这个小家伙蹦蹦跳跳地闯入人群,而眼前站着的是 我的堂侄 时,我那本来就有点打结的脑回路,直接就宕机了。你猜怎么着?这个问题可不是我一个人有,朋友圈里一问,好家伙,简直是大型“亲戚称谓迷惑行为大赏”现场。
就拿这次来说吧,我家那位 堂侄 ,其实是我堂兄的儿子。你听听,光这层关系,是不是就有点绕?我堂兄,是我爸的亲弟弟的儿子,所以我们是 平辈 。他儿子,那自然就是我的 晚辈 了,按照规矩,我是他的堂姑(我是女性)。那么,问题来了,我的儿子,他怎么称呼我的堂侄呢?这可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里面掺杂着人情世故,还有那点古老的 家谱 规矩,以及现代社会里大家能省则省的“灵活”处理。
一开始,我也像个无头苍蝇,满脑子都是问号。我的儿子,他是我的直系血亲下一代。我的堂侄,他是我的旁系血亲下一代。从我这个中心点往外看,他们俩都是“比我小一辈”的人。那么,同辈之间,不就直接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吗?但这个“同辈”指的是什么?是相对于我而言的同辈,还是相对于我们共同的祖先而言的同辈?这玩意儿,真不是嘴巴一张就能叫出来的,错了可尴尬。

我特意去问了家里的“老学究”——我奶奶。她老人家一听这问题,立刻眼睛一亮,仿佛找到了施展毕生所学的好机会。她清了清嗓子,搬出那套老旧的竹制藤椅,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张泛黄的家族合影,一字一句地给我“上课”。
“你呀,”她指着照片里我爸那一辈,“你爸是兄弟几个,他们的孩子,就是你和你的堂兄弟姐妹。这都没错吧?” 我点头,嗯,这部分我懂。“你堂兄的儿子,那就是你的 堂侄 。这孩子是你 晚辈 ,你喊他小名或者大名,他得叫你堂姑。” 这一步,我也没问题,我在家族里是长辈,这个觉悟还是有的。
接着,重点来了。“你儿子呢,是你生的,也是你的 晚辈 。你堂兄的儿子,跟你儿子,他们共同的祖先是谁?是你爷爷!” 奶奶强调着这个 关键点 ,那手指几乎要戳到我的额头。“你和你堂兄,是平辈。你儿子和你的堂侄,他们俩是隔了一代,从你爷爷那儿算,他们是同一个 辈分 的!”
我脑子里嗡嗡作响,努力消化这个信息。同一个 辈分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尽管他们一个是我的亲生儿子,另一个是我堂兄的儿子,但从 辈分 上讲,他们是 平辈 ! 我的儿子和我的堂侄,他们俩是 堂兄弟 (如果我堂侄是男孩)或者 堂姐妹 (如果我堂侄是女孩)。这下,答案总算浮出水面了。
所以,如果我的堂侄是男孩子,而我儿子比他大,那就叫 堂弟 ;如果我儿子比他小,那就叫 堂哥 。反之亦然。要是我的堂侄是女孩子,那便是 堂姐 或 堂妹 。天哪,原来如此!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在奶奶一顿“祖宗十八代”的掰扯下,变得清晰明了。
然而,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你知道现在的小孩,对这些 亲戚关系 的复杂程度,能有多少耐心去理解和记忆?我儿子七岁,他能记住他小学同桌叫什么名字,就已经很不错了,你让他去分辨哪个是“堂”,哪个是“表”,哪个是“姑”,哪个是“舅”,简直比让他解奥数题还难!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参加一个远房亲戚的婚礼。一路上我都在给他恶补家族称谓。这是你二大爷的孙子,你要叫他堂哥;那是你三姑的女儿,你要叫表姐。结果到了现场,他一看人头攒动,直接懵了,索性逮着个看着像大人的就喊“叔叔阿姨好”,然后躲在我身后,时不时地冒出一句:“妈妈,他到底是谁?” 那小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和迷茫,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所以,当我知道了 我儿子怎么称呼我的堂侄 的正确答案后,我并没有立刻去“纠正”我儿子。相反,我陷入了另一种思考:我们真的需要如此严丝合缝地遵循这些 规矩 吗?在现代社会,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化,亲戚之间的往来也变得不那么频繁,是不是这些过于复杂的 称谓 ,反而成了我们与亲戚之间的一道隔阂?
我家奶奶那一代人,他们从小生活在大家族里,逢年过节,几十口人聚在一起, 辈分 就是维系秩序、区分长幼尊卑的 核心 。谁是大家长,谁是小辈,一目了然。见了面,一声“大伯好”,“二婶娘好”,那不仅仅是称呼,更是一种 文化传承 ,一种对家族历史的尊重。每个称谓背后,都承载着一段血脉故事,一脉相承的 家谱 。
可到了我们这一代,尤其是我的孩子这一代,他们生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邻居可能都不认识,更别提那些一年见不了一两次的远房亲戚了。让他们像背诵课文一样去记住这些绕口的 称谓 ,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我儿子和 我的堂侄 ,他们都是新一代的孩子,或许让他们直接称呼名字,或者简单地以“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相称,反而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他们的交往更自然、更轻松。
我记得以前,有个表姨来家里做客,我爸就给我使眼色,让我赶紧教我儿子喊“表姨婆”。我儿子眨巴着大眼睛,看着那个白发苍苍的女士,弱弱地喊了一句“奶奶好”。当时我爸脸都绿了,赶紧纠正。可表姨婆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没关系没关系,孩子嘛,知道是亲戚就好,怎么喊都行,都是一家人!” 那一刻,我觉得她的话特别有 人情味 ,一下子就化解了所有尴尬。
所以,关于 我儿子怎么称呼我的堂侄 这个问题,我心里有了个折衷的方案。我会告诉儿子正确的称谓,让他知道在 家谱 里,他们俩是 平辈 的 堂兄弟 或 堂姐妹 。这是一种知识,一种对家族历史的了解,也是一种对 传统文化 的尊重。但在实际的 社会交往 中,我会更鼓励他们以一种自然、舒适的方式相处。如果他们能按照年龄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那也很好;如果直接称呼名字,只要彼此接受,不显得失礼,我觉得也未尝不可。毕竟, 亲戚关系 的维系,最终靠的还是那份血浓于水的感情,是真诚的关心和爱护,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头上的 称谓 。
有时候,我看着儿子和他的堂侄(当然,现在他俩还不认识,因为家族聚会太少了),想象他们未来某一天相遇的情景。也许,他们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聊得火热,也许会因为一起玩游戏而成为好朋友。那时候,那个“怎么称呼”的问题,可能在他们之间早就被省略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亲热的“嗨,兄弟!”或者“喂,你来了!” 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真情实感,或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对 亲戚关系 最好的诠释吧。
至于我呢,我会继续扮演好这个“亲戚关系导航员”的角色,偶尔指点迷津,偶尔放任自由。毕竟,每个家庭,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活法和 规矩 。重要的是,那份流淌在血液里的温暖,那份对家族的归属感,能够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而一个简单的 称呼 ,即便只是一个符号,也足以提醒我们,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又与谁相连。所以, 我儿子怎么称呼我的堂侄 ?答案清晰,但选择可以多样。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