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肯定是 巴郎 ,对吧?这词儿太有名了。但你以为它就只是个干巴巴的“男孩”?错喽。那感觉,更像是咱们东北人喊“嘿,小子!”,或者四川人说“那个崽儿”,但又多了几分独属于南疆阳光的宠溺和亲近。你看着那个在巷子里追鸽子、眼睛亮得像星星的小家伙,你不叫他 巴郎 ,你叫他啥?
巴郎 (Balang),这个词是有年龄界限的。大概就是从能满地跑,一直到青春期之前,胡子还没冒出来的那段黄金岁月。它是鲜活的,带着土味的,是长辈对晚辈,或者平辈之间那种有点“小瞧你”又满是喜爱的称呼。一个大叔坐在自家门口的毯子上,看着你家那个调皮捣蛋的儿子从面前一阵风似的刮过,他会笑着摇摇头,对你说:“你家这个 巴郎 ,真攒劲!” 那语气里的能量,你能隔着几条街都感受到。它不是一个书面词汇,它活在街头巷尾,活在巴扎(集市)的喧闹里,活在烤包子店门口的热气中。
可要是这个男孩子长大了呢?个子蹿高了,声音也变粗了,你再叫他“巴郎”,就有点不合适了,甚至有点冒犯。这时候,另一个关键的称呼就该登场了—— 阿卡 (Aka)。

阿卡 ,这个词的分量可就重多了。它的本意是“哥哥”。但这个“哥哥”,远远超出了血缘关系的范畴。在维吾尔族的社交文化里,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表示尊重的称呼。你走在路上,想找个年轻小伙子问路,你绝对不能喊“哎,那个谁!”那太生硬了。你得微笑着,走上前去,客气地叫一声:“ 阿卡 ,打扰一下,请问……” 瞬间,气氛就不一样了。那份敬意一下子就拉满了,对方也会极其自然地把你当成一个需要帮助的“弟弟”或“妹妹”(或者说,一个懂礼貌的外来客)。
我记得有一次在喀什,我的车在老城的小巷里给堵住了,进退两难。一个看起来也就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戴着个花帽,正在自家店门口招揽生意。我探出头,有点焦急地问:“师傅……” 他愣了一下。旁边一个本地大哥笑着纠正我:“叫 阿卡 !叫 阿卡 !” 我马上改口:“ 阿卡 ,这咋整?” 那个小伙子立刻笑了,露出两排大白牙,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儿,跑前跑后帮我指挥,疏导交通,那股热情劲儿,就因为一声小小的“ 阿卡 ”。
这个词,是陌生人之间迅速建立信任和友善的密码。它意味着“我尊重你,我把你当自己人看”。所以,无论对方比你大几岁,还是看起来跟你差不多大,只要是年轻男性,叫一声 阿ка ,绝对是万能的社交润滑剂。
那么,有“哥哥”,自然就有“弟弟”。 乌卡 (Uka),就是“弟弟”的意思。同样,它也不局限于亲兄弟。如果你是年长的一方,看到一个比你小的男孩子,你可以亲切地叫他 乌卡 。这声 乌卡 里,包含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照和爱护。一个饭馆的老板,看到来吃饭的年轻学生,可能会说:“ 乌卡 ,多吃点,不够再给你加!” 那种感觉,就像是自家大哥在关心你一样,心里暖洋洋的。
所以你看, 巴郎 、 阿卡 、 乌卡 ,这三个词,就像一个坐标系,清晰地标定了年龄、身份和亲疏远近。它不是简单的翻译,背后是一整套人际交往的逻辑和温情。
当然,除了这些泛称,维吾尔族男孩的名字本身就极富诗意和美感。他们的名字往往源于波斯语、阿拉伯语,充满了美好的寓意。比如 迪力木拉提 (Dilmurat),意思是“心中的愿望”; 艾力 (Ali),代表着“高尚”; 阿不都 (Abdu),是“仆人”的前缀,通常会和神的名字连在一起,表达谦卑与虔诚。当你和一个维族朋友熟悉了之后,直接称呼他的名字,或者名字的一部分,比如叫“迪力”,就是最亲切自然的方式了。
有时候,他们之间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名、昵称,那就更是自己人圈子里的事了,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色彩。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维族的男孩子怎么称呼?” 这根本不是一个能用单个词汇回答的问题。它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是一段需要你用心去体会的文化情境。
下次,当你走在新疆的大地上,看到一个虎头虎脑的小不点,别再干巴巴地想“这是一个男孩”,你可以发自内心地赞叹一句:“好可爱的一个 巴郎 !” 当你遇到一个热情帮你提行李的年轻人,别只是说“谢谢”,试着真诚地道一声:“热合买提(谢谢), 阿卡 !”
相信我,当你用这些词去称呼他们时,你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微笑,而是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温暖而敞亮的大门。你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游客或观察者,你用他们的语言,参与了他们的生活。那一刻,你和这片土地的连接,才算是真正开始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