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可以怎么称呼?从大厂到赛道玩家,聊聊那些行话与江湖气

提起互联网公司,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八成是“ 大厂 ”。

没错,就是这个词。听着朴实,甚至有点土,像是什么重工业基地,但它偏偏就成了对那些头部互联网企业的最高赞誉,或者说,最通用的指代。 大厂 ,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规模,意味着海量的用户,意味着几乎垄断性的市场地位,也意味着……进去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简直就是个围城。你在 大厂 ,就好像成了罗马军团里的一名士兵,有光环,有铠甲,但你可能永远只负责擦亮你面前的那一小片盾牌,一颗锃亮的“螺丝钉”。这个称呼,自带一种既敬畏又疏离的复杂情感。

当然,光有“厂”还不够,还得有更霸气的。于是“ 巨头 ”这个词就来了。听听, 巨头 ,多有画面感。一个庞然大物,一步跨过一条山脉,挥挥手就能搅动市场风云。当我们在说BAT(百度、阿里、腾讯)或者TMD(头条、美团、滴滴)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点名这些 巨头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字母组合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江湖座次变化太快,新的挑战者随时准备把旧神拉下马。所以,“ 巨头 ”这个词,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也透着一股“小心被颠覆”的危机感。

互联网企业可以怎么称呼?从大厂到赛道玩家,聊聊那些行话与江湖气

说完了已经功成名就的,再看看那些正在路上狂飙的。

独角兽 ”,这词儿简直是资本圈最性感的发明。它特指那些估值超过10亿美元但还没上市的初创公司。 独角兽 ,多梦幻。它代表着稀有、珍贵,代表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被VC(风险投资)热钱追捧的光环。每当一家公司被称为“ 独角兽 ”时,它的创始人仿佛就自带光环,员工的期权也瞬间变得金光闪闪。但泡沫之下,又有多少是真正的神兽,多少只是粘了个塑料角的马?谁也说不清。紧随其后的,还有“ 准独角兽 ”、“瞪羚企业”这些,听着就像是动物世界,大家都在奋力奔跑,争取早日进化,获得那个最耀眼的称号。

如果说“ 独角兽 ”是结果导向的称呼,那“ 赛道玩家 ”就更侧重于过程和定位。

这个词,简直是产品经理和投资人的最爱。“你是什么 赛道 的?”这句话,几乎成了创投圈的社交密码。 赛道 ,就是细分领域。你是做社交的,还是做电商的?是做SaaS的,还是搞AIGC的?每个 赛道 都挤满了无数的 玩家 。这个“ 玩家 ”,用得也妙。它消解了传统“公司”称呼的严肃性,代之以一种更轻松、也更残酷的竞技感。大家都是牌桌上的 玩家 ,遵循着丛林法则,要么吃掉别人,要么被别人吃掉。当你自称或被称为某个领域的“ 赛道玩家 ”时,你其实在宣告:我在这片地盘上,有我的一席之地,我是来抢蛋糕的。这个词,充满了野心和火药味。

再往下沉,就更五花八门了。

有些公司,我们不叫它公司,直接叫它的产品。比如,你会说“我在 头条 上班”,而不是“我在字节跳动上班”;你会说“用 微信 聊”,而不是“用腾讯公司的即时通讯工具聊”。这种时候,产品本身已经强大到可以作为企业的代名词,这或许是一种最高的褒奖。

还有一种更宏大的叫法:“ 生态型企业 ”。听着就玄乎。什么叫 生态 ?就是它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工具、一个平台,而是要成为你数字生活的底层操作系统,你的衣食住行、你的喜怒哀乐,最好都能在它的五指山里完成闭环,这,就是所谓的 生态 。阿里系、腾讯系,都是典型的 生态型企业 。它们就像八爪鱼,触手伸向四面八方,金融、娱乐、电商、出行……你生活中每一个缝隙,都可能有它们的身影。这种称呼,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甚至有点恐惧的控制力。

其实,这些称呼的变迁,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从最初笼统的“网站”、“互联网公司”,到后来精确定义的“门户”、“电商”,再到今天这些充满江湖气和资本味的“ 大厂 ”、“ 独角兽 ”、“ 赛道玩家 ”。每一个词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商业逻辑和价值取向。

它们不仅仅是标签,更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行业默契,一种赤裸裸的实力划分。你身处哪个称谓的阵营里,几乎就决定了你能拿到什么样的资源,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能在市场上获得多大的话语权。

所以,下次再聊起这些公司,别只知道叫它们的名字了。咂摸咂摸这些称呼背后的味道,你会发现,那里面有梦想,有野心,有泡沫,有血汗,有资本的狂欢,也有无数个体的挣扎。这,就是互联网的江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