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我琢磨过好久。
最安全,也最不会出错的,当然是喊一声“ 老师 ”。
比如“王老师”、“李老师”。这俩字一出口,身份、关系、场合,瞬间就都对了。它像是一件白衬衫,怎么穿都不会错。无论是在几十上百人的大画室,还是那种只有几个学生的小作坊,一声“老师”,就拉开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这个距离里,有敬意,有求教的姿态,也有作为学生的本分。特别是在你还不清楚对方脾性、路数的时候,这绝对是万能牌。

我记得我第一个油画老师,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画起画来像个疯子,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我们所有人都毕恭毕敬地叫他“陈老师”。这声“老师”里,其实藏着点儿畏惧。我们怕打扰他,怕自己的问题太幼稚,怕那双能看透色彩背后一切秘密的眼睛,也看穿了我们的笨拙。
但“老师”这个词,有时候也显得……太普通了。
尤其当你面对的是那种在艺术圈里已经有相当地位,或者说,他的气质和作品已经超越了“教画画的”这个范畴的时候。
这时候,你可能会听到有人称呼他为“ 先生 ”。
“先生”这个词,就重了。它不是随便能叫的。它带着一种旧式的、文人间的敬仰。你想想,我们说“吴冠中先生”、“朱新建先生”,这里面包含的,是对他们整个艺术人生、学识、品格的一种综合性的崇高致意。如果一个画画的老师,在画坛德高望重,或者在国画、书法这类传统艺术领域有极深造诣,那么一声“先生”,绝对比“老师”更能体现出你的眼光和敬意。这不仅仅是个称呼,更是一种价值判断。你等于在说:“在我心里,您是一位值得被载入史册的艺术家、一位大学问家。”
当然,这称呼你得看场合,看对方的资历,别乱用。对着一个二十多岁的潮流插画师喊“先生”,那场面,想想都替你尴尬。
那么,有没有更亲近、更“圈内人”一点的叫法?
当然有。
当你跟老师混熟了,或者你身处的那个艺术环境本身就很松弛、很江湖气,称呼就开始变得五花八门了。
最常见的是叫“X哥”、“X姐”。比如“强哥”、“敏姐”。这种叫法一下子就把距离感给融化了。它暗示着一种更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独立艺术家工作室或者设计公司里,这种称呼特别流行。大家不再是严格的师生,更像是一个战壕里的伙伴,一起熬夜画图,一起探讨方案,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痛苦。叫一声“哥”或“姐”,既有对他们经验和能力的尊重,又带着一股子亲热和信赖。
我认识一个搞当代艺术的老师,四十多岁,酷得不行,大家都叫他“凯哥”。谁要是叫他“王老师”,他自己反而不习惯,会摆摆手说:“别,叫凯哥就行,显年轻。”你看,称呼背后,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模式的投射。
再进一步,就是直呼其名了。
对,你没听错。比如一个老师叫张三,学生就直接叫他“张三”。这在国外艺术院校里很普遍,在国内一些非常前卫、自由的艺术圈子里也开始出现。这种称呼的背后,是一种彻底打破权威、强调思想绝对自由的氛围。它在说:在这里,没有老师和学生,只有两个独立的、互相交流的创作灵魂。艺术本身才是唯一的权威。
不过,这种叫法风险极高,极度考验你对环境和人物关系的判断力。除非是老师主动授意,或者整个圈子都默认了这种文化,否则,千万别轻易尝试。
聊了这么多,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它不一定会在现实中喊出来,但绝对是无数人心里的真实想法。
那就是“ 大大 ”。
这个词,诞生于网络,却精准地概括了一种近乎于“粉丝对偶像”的崇拜之情。当你看到一幅画,被它的技巧、色彩、构图、意境……被它的一切所击中,感觉自己的审美被彻底刷新,心脏怦怦直跳。这时候,你对作者的称呼,脱口而出的可能就是:“我天,这个大大画得也太神了!”
“ 大大 ”这个称呼,充满了仰望。它消解了传统师生关系里的严肃性,代之以一种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欣赏和爱。你在网上关注一个画师,追他的每一次更新,为他点的每一个赞,在评论区留下的每一句“大大收下我的膝盖”,都是在用这个时代最直接的方式表达敬意。
所以你看, 怎么称呼画画好的老师呢? 这背后其实是个大学问。
它关乎 情境 。是在严肃的课堂,还是在轻松的酒局?是在正式的展览开幕,还是在私下的微信聊天?
它关乎 关系 。你们是初次见面的师生,是亲密无间的师徒,还是神交已久的网友?
它更关乎你 内心的感受 。
有时候,你面对一幅画,就像面对一片海。那个画画的人,就是带你去看海的人。他教会你如何辨别潮汐,如何理解风暴,如何在无垠的蓝色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那一刻,你叫他什么,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当那个最恰当的称呼从你嘴里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时,你心里明白,你不仅仅是在称呼一个教你画画的人,你是在向一种才华、一种精神、一种你所向往的、闪闪发光的人生,致敬。
所以,下次再遇到让你心生敬佩的画画老师,别慌。先看看他的画,感受一下他的气场,再听听周围人怎么叫。然后,从“老师”、“先生”、“X哥”到心里的那个“大大”中,找一个最贴切的。
或者,就真诚地问一句:“老师,我该怎么称呼您比较好?”
有时候,最笨拙的方式,反而最真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