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真能要了命。
我跟你讲,刚入行那会儿,我就是个愣头青。电话本里,客户一水儿的“张先生”“李女士”,规规矩矩,自以为专业得不行。结果呢?客户带看了三五套,回头一个电话过去,“喂,您好,王女士,我是上次带您看XX小区的小X……” 电话那头一片死寂,然后冷冰冰一句:“哦,想起来了,在忙。” 咔,挂了。
心凉半截。真的。

后来我们店里一个老油条,不对,一个销冠前辈,呷了口茶,斜着眼看我那张苦瓜脸,慢悠悠地说:“你连人家是谁都没搞清楚,还想卖房?”
我当时就不服,我怎么没搞清楚?姓名、电话、需求,我本子上记着呢。
他笑了,指着我的本子:“这上面记的是符号,不是人。 去看过房的客户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个称呼问题,这是个关系问题,是你在客户心里的位置问题。你懂吗?”
那一刻,我好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敲了一下。
从那以后,我开始琢磨这门“玄学”。这玩意儿,真没个标准答案,全靠自己悟。
初次见面:安全距离,叫“先生/女士”永远不会错
第一次带看,就是一场试探。你试探他的购买力,他试探你的专业度。这时候,千万别自来熟。什么“哥”“姐”的,太油了,容易引起反感。你就老老实实地,根据年龄感,称呼“X先生”“X女士”,如果是年轻一些的,可以叫“X小姐”。
但这只是嘴上的。你心里的雷达必须全程开启。
观察。
他俩谁是做主的人?是那个不怎么说话,但每个关键节点都会皱眉的丈夫,还是那个叽叽喳喳,对每个房间都充满好奇,但眼神总会瞟向伴侣的妻子?
他们是自己来的,还是带着父母?如果带着长辈,那你大部分时间就要对着长辈讲解,但 客户称谓 上,依然要以年轻的这对为主,偶尔恭敬地问一句“叔叔阿姨,您二老觉得这采光怎么样?” 这叫面子给足。
记住他们不经意间说的话。比如女主人说,“哎呀,这个厨房台面要是能再大点就好了,我喜欢没事烤点小蛋糕。” 记下来!这比记下她叫什么名字重要一百倍。
带看后的黄金24小时:称谓升级的第一次冒险
看完房,客户说“我们回去考虑一下”,这基本是标准台词。真正的战役,从这句话之后才开始。
后续跟进 的第一个电话或者微信,就是你进行称谓升级的最好时机。
怎么升?看人下菜碟。
如果带看过程很愉快,客户跟你聊了不少家常,甚至开起了玩笑。那么,一次小小的冒险是值得的。
比如那位想烤蛋糕的李女士,我可能会发条微信:“李姐,您好。今天看的XX那套房子,我刚才又跟房东确认了一下,厨房那块确实有空间可以加一个操作台,专门给您做烘焙用。您看方不方便,我把户型图再给您发一份?”
一声“李姐”,瞬间拉近了距离。她不再是冷冰冰的“李女士”,而是那个爱烘焙、有生活气息的“李姐”。这个称呼,既表达了亲近,又没过界。如果她回复的语气也很热情,那恭喜你,第一步成功了。
但如果对方是个看起来很严肃、注重细节的工程师或者教师类型,比如上次我遇到的王先生。全程拿着个小本子在记录,问的问题全是关于承重墙、公摊面积、产权年限。对于这种客户,你冒然叫“王哥”,他可能心里会觉得你这人轻浮、不专业。
对付他,得换个路子。我当时是这么跟进的:“王老师,您好。关于您上午提到的几个关于房屋结构和产权的问题,我回来后又详细查阅了资料并咨询了我们公司的法务,整理了一份详细的说明,现在发给您。您先过目,有任何疑问我们随时沟通。”
“王老师”这个称呼,满足了他对自己专业、严谨形象的心理预期。他会觉得,你把他当成一个值得尊敬的、有知识的人来对待,而不是一个普通的买家。
你看, 去看过房的客户怎么称呼 ,这里面的学问,深了去了。
关系递进:从“您”到“咱们”的质变
当客户开始主动联系你,问你更多细节,甚至让你帮忙跟房东议价的时候,说明你们的关系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时候,你的称呼也要跟着变。
“X哥”“X姐”已经可以大胆地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人称代词的转变,从“您”和“我”,变成“咱们”和“我们”。
“李姐,这个价格,咱们得想办法再往下谈谈。”“王哥,房东那边我去沟通,咱们的目标是守住XX万这个底线。”
一个“咱们”,瞬间就把你和他捆绑在了一起。你不再是那个只想赚中介费的中介,而是和他站在同一战壕里,为了共同的目标(买到心仪又便宜的房子)而奋斗的战友。这种心理上的同盟感,是 成交 前最重要的一道催化剂。
我曾经为了一个单子,陪着客户两口子跟房东磨了三个通宵。最后签合同那天,客户大哥拍着我肩膀,眼睛都红了,说:“兄弟,这次多亏了你。以后你就是我亲弟。”
从“X先生”,到“兄弟”,这中间,隔着的是十几通电话,数不清的微信沟通,还有那三个陪着熬的夜晚。这个称”兄弟”的称呼,不是我叫出来的,是我自己挣来的。
那些棘手的情况:称谓的“雷区”
当然,也有很多翻车的时候。
最怕的就是那种似熟非熟的阶段。你觉得可以叫“哥”了,结果人家回你一句“请叫我X先生”,那场面,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
所以,宁愿慢一点,也别太激进。你可以用试探性的语气,比如在微信里偶尔用一次“X哥”,看看对方的反应。如果他回复里也开始用一些轻松的语气词,或者不再用“您”,而是用“你”,那基本就安全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客户直接消失了。微信不回,电话不接。这时候,你就别再发“X姐,在忙吗?”这种信息了。只会让人更烦。
正确的做法是,退回到“X女士”的安全距离。过个一两周,找个由头,比如“附近新出了个体量差不多的房子,价格便宜十万,我就是跟您说一声”,发过去。称呼要正式,“X女士,打扰了。” 给他一个台阶,也给自己留点尊严。买卖不成仁义在,说不定哪天他又回来了呢。
说到底, 去看过房的客户怎么称呼 ,这背后考验的不是你的口才,而是你的情商,你的眼力见,你对人性的洞察。
一个称呼,背后是你对客户身份、性格、需求的精准画像。一个称呼,是你小心翼翼建立信任、拉近距离的桥梁。一个称呼,更是你在客户心中专业形象和个人魅力的综合体现。
别再管你那个电话本上冷冰冰的“张先生”“李女士”了。试着去记住,那个喜欢在阳台上养花的“张阿姨”,那个为了孩子上学焦虑的“刘哥”,那个第一次买房、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小两口”。
当你能发自内心地,用一个最贴切、最温暖的称呼去面对他们时,你会发现,房子,其实是最好卖的东西。因为你卖的,早就不是那一堆钢筋水泥了,而是一个家,一份信任,一种被人理解和尊重的温暖感觉。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