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 林业局的科长怎么称呼 ,这事儿要能写成标准答案印在入职手册里,那得少走多少弯路,少挨多少白眼。刚进 林业局 那会儿,我就是个愣头青,满脑子都是电视剧里那种“X局”“X处”的叫法,觉得叫一声“ 科长 ”,前面再毕恭毕敬地带上姓,比如“张 科长 ”,就是万无一失的“标准答案”。
后来才发现,我太天真了。这根本不是一道单选题。
这称呼里面,藏着的是人情世故,是远近亲疏,是你在单位生态系统里的位置。

一、最保险,也最疏远的:X科长
这是“官方”用法,绝对的政治正确。开大会、作汇报、有外单位人在场,或者你跟这位 科长 真心不熟,八竿子打不着,那就老老实实地叫 X科长 。比如“李 科长 ,这份文件需要您审阅一下”。声音洪亮,态度端正,绝对不会出错。
但它的问题也恰恰在于“绝对不会出错”。它像一道无形的墙,把你和 科长 隔开了。你永远是那个“下属小王”,他永远是那个“领导李 科长 ”。时间久了,你在他眼里可能就只是一个模糊的、会干活的符号,连你叫什么全名他都得想半天。尤其是在咱们 林业局 这种相对传统、讲究论资排辈的地方,一味地用这种最正式的称呼,有时候反而显得你“不上道”,有点愣。
二、进阶版,自己人的信号:X科
这算是个内部“黑话”,或者说是一种效率和亲近感的微妙平衡。在办公室内部,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天喊八百遍“张 科长 ”“王 科长 ”,自己不嫌累,听的人都觉得耳朵起茧。这时候, X科 就应运而生了。
“李科,那个防火宣传的材料弄好了,您看放哪?”“王科,中午食堂吃啥?”
看到了吗?就这一个字的区别,感觉立刻不一样了。它削弱了那种官职带来的压迫感,多了几分同事间的熟稔。喊出“ X科 ”这个称呼,基本上就等于在说:“领导,我懂规矩,但也把您当自己人。”
什么时候用?通常是你已经入职一段时间,跟 科长 有过几次工作上的直接交流,彼此都脸熟了。观察一下办公室里的“老油条”们,如果他们都这么叫,那你就可以大胆跟上。这是一种无声的团队融入。当然,如果你的 科长 是个特别较真、官威十足的主儿,那还是悠着点,多观察观察。
三、高阶玩法,需要胆识和眼力见:去姓称呼与X哥/X姐
这两种称呼,就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范畴了,用好了,你和领导的关系能瞬间破冰,一日千里;用错了,那场面,啧啧,能尴尬得你用脚指头在地上抠出三室一厅。
去姓称呼 ,就是直接喊“ 科长 ”。比如在饭桌上,或者几个人在走廊里闲聊,你想插句话,直接来一句:“ 科长 ,我敬您一杯!”或者“ 科长 ,这事儿我觉得可以这么办……”,就比“李 科长 ,我敬您一杯”要自然得多,显得亲切。这表明在你的潜意识里,这位 科长 已经是你默认的、唯一的直接领导,不需要再用姓氏来特指。
而 X哥 / X姐 ,则是终极杀器。
我永远记得我们科室那个刚来的小伙子,业务能力超强,就是有点社交牛逼症。一次聚餐,酒过三巡,他端着杯子就对着我们那位年近五十、平时不苟言笑的周 科长 喊了一声:“周哥!我干了,您随意!”
整个饭桌瞬间安静了。
我们周 科长 愣了半秒,然后哈哈一笑,把杯中酒一饮而尽。那一刻,这小伙子就算是在咱们科室“活”过来了。
但这绝对是特例。在 林业局 这种环境里,你一个新人,千万别上来就“哥啊姐啊”地乱叫。你得等,等到一个契机。比如,当 科长 在非工作场合,主动跟你聊家常,或者大领导当着你的面开玩笑式地称呼你的 科长 为“小李”时,又或者,办公室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们已经开始叫“李哥”了,你才能在合适的氛围下,小心翼翼地,试探性地跟风叫一声。
这一声“哥”或“姐”,叫出去,就代表着你不仅认可他的职位,更认可他这个人。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拉近,是办公室政治里最温情也最有效的一招。
总结一下我的个人心得:
称呼这玩意儿,真没什么金科玉律。它不是科学,是玄学。
你得像个侦察兵,竖起耳朵,瞪大眼睛。听别人怎么叫,看领导什么反应。咱们 林业局 的 科长 们,有的从大山林场里一步步干上来的,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你跟他太客气,他觉得你见外;有的则是机关里泡出来的,心思缜密,注重规矩,你一上来就称兄道弟,他心里会觉得你这年轻人轻浮、不懂事。
所以,别再傻乎乎地问“ 林业局的科长怎么称呼 ”了。答案不在嘴上,在你的眼睛里,在你的脑子里。
先从最稳妥的 X科长 开始,那是你的保护色。然后,在日常工作中,慢慢过渡到更显亲近的 X科 ,那是你的投名状。至于那一声充满江湖气息的“哥”或“姐”,就让它成为你和他心照不宣的默契吧。
称呼是门手艺,更是门艺术。慢慢磨吧,年轻人。在机关里,把活儿干好是基本功,把人叫对,才是加分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