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起来可能有点儿“小儿科”,但信我,在无数个熬夜苦撑的创业公司里,这 创始人团队称呼 的问题,绝非表面上那么云淡风轻。它关乎 企业文化 的底色,影响着 团队凝聚力 ,甚至直接决定了你对外展示的 专业形象 和 品牌信誉 。我见过太多团队,因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埋下了沟通的隐患,或者错失了展现其 核心价值 的机会。
首先,咱们从 内部沟通 说起。刚开始的时候,几个哥们儿姐们儿凑一块儿,一拍大腿,决定干票大的。那会儿,哪有什么“ 张总 ”、“ 李董 ”啊?多半就是“老王”、“小陈”、“阿芳”,或者干脆就是各种稀奇古怪的 昵称 。这种状态,挺好的, 扁平化管理 的雏形不就是这样吗?大家都是 创业伙伴 ,目标一致,不分你我,劲儿往一处使。这种称呼自带一种 亲密感 和 归属感 ,能迅速拉近距离,让 团队成员 觉得大家真是 一家人 。这时期, 创始人 们之间互相直呼其名,甚至带点江湖气,反而能增强 团队的 凝聚力 ,让大家觉得这事儿有温度,是 真兄弟 一起拼。
然而,公司一旦开始成长,招了新人,问题就慢慢浮现了。新来的员工会怎么称呼你们这些 创始人 呢?直接跟着叫“老王”?那显得过于随便,缺乏对 领导层 的尊重,也容易模糊 职责边界 。叫“王总”?那又似乎一下子把大家推到了一个等级森严的框架里,和最初那种 平起平坐 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这种微妙的 心理变化 ,正是我们需要捕捉和平衡的。我个人倾向于,在 内部 ,尤其是 创始人 之间,继续保持初创期的那种 亲昵称谓 ,这是一种 文化符号 ,象征着大家 同甘共苦 的来时路。而对于 新员工 ,则可以引导他们使用更具 专业性 的称呼,比如“ 王哥 ”、“ 李姐 ”,或者直接加上职位,如“ 产品总监 ”、“ 技术负责人 ”。这既保留了 人情味 ,又建立了必要的 职场秩序 。但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避免那种“ 老板 ”的粗暴叫法。在现代企业中,尤其是在 创新型公司 ,这种带有强烈 上下级 意味的称呼,很容易扼杀 员工的积极性 和 主人翁意识 。你希望大家是你的 战友 ,是 合伙人 心态,而不是简单的 打工者 。

接着,咱们聊聊 对外形象 ,这可是重头戏。当你走向市场,面对 投资人 、 客户 、 合作伙伴 ,乃至 媒体 时,你和你的 创始人团队 的称呼,就成了展示公司 专业度 和 信誉度 的第一道窗口。
很多人,尤其是初创期的 创始人 ,对“ C-level ”头衔有着一种近乎执念的追求。 CEO 、 CTO 、 COO 、 CPO 、 CMO ……恨不得把所有的“O”都占满。理解这种心情,毕竟这些头衔听起来 高大上 ,自带 光环 ,似乎能瞬间提升公司的 逼格 。在一些特定语境下,比如寻求 早期投资 ,一个清晰的 C-suite 架构,确实能让 投资人 更快地理解团队构成和 职责分工 ,给人一种 专业且规范 的感觉。然而, 虚职 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小觑。如果团队只有两三个人,却人人都是“ C什么O ”,那反而显得有些滑稽,甚至让经验老道的 投资人 嗅到一丝 浮躁 和 不踏实 的味道。 头衔膨胀 ,是创业圈常见的病。你得扪心自问:我这个 CEO ,是真的在做 首席执行官 的事情吗?我这个 CTO ,是真的能扛起 技术大旗 、引领 技术方向 吗? 头衔 应该是 责任和能力 的映射,而非 装点门面 的摆设。
我的建议是,在 对外 场合,尤其是在公司尚处于 早期发展阶段 ,尽量使用 清晰且务实 的称谓。最核心的,无疑是“ 创始人 ”和“ 联合创始人 ”这个标签。这两个词,自带一种 创业精神 ,一种从零到一的 韧劲 和 拼搏 。当你说自己是“ 创始人 ”时,你传递的是一种 故事感 ,一种 信仰 ,一种“ 我就是这个项目的发起者和推动者 ”的 强大信号 。这种 原始且真实 的身份,往往比那些“ C-level ”头衔更能打动 人心 ,更能体现 创业公司的魅力 。它让你的 客户 感受到你对产品的 全情投入 ,让你的 合作伙伴 看到你为之奋斗的 热情 。
当然,如果你的团队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职能划分 清晰,并且确实有对应的 管理架构 支撑,那么适时引入 C-suite 头衔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甚至是有必要的。它能帮助 外部世界 更快地理解公司 组织架构 ,明确 对外接口 ,提升 沟通效率 。比如,对外洽谈 技术合作 时, CTO 出面显然比“ 技术负责人 ”更有 权威性 和 说服力 。在媒体发布会上, CEO 的头衔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传递出 领导力 和 企业愿景 。关键在于,这些 头衔 必须是 名副其实 的,要与你的 实际职责 、 权力边界 和 能力水平 相匹配。别让 头衔 成了 能力不足 的遮羞布。
此外, 行业特点 和 企业文化 也对 创始人团队称呼 的选择有着深远影响。比如,在一些相对传统的行业,或者面向政府、大型企业的B端业务中,使用更为 正式化 、 职业化 的称呼,如“ 总经理 ”、“ 董事长 ”、“ 项目负责人 ”,可能更符合对方的 沟通习惯 和 预期 。而在 互联网科技 领域,尤其是面向年轻用户群体的公司,过于 官僚化 的称谓反而可能显得 生硬 ,缺乏 亲和力 。这时, 创始人 、 合伙人 ,甚至带点个性的 花名 ,如果能巧妙地融入 品牌调性 ,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 传播效果 。
我的一个朋友,他们公司是做文创产品的,内部大家互相称呼“掌柜的”、“大当家”。对外,他们则巧妙地将“ 创始人 ”的身份与品牌故事结合,塑造出一种 匠人精神 和 文化底蕴 ,效果奇佳。 客户 觉得他们有情怀, 媒体 也愿意报道这种 独特 的 企业文化 。所以,不要拘泥于形式,要敢于创新,但前提是,这种创新必须是 真诚的 ,是与你的 品牌基因 和 企业价值观 高度吻合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你选择何种 称呼 ,都别忘了其背后的 核心意义 : 责任 和 担当 。一个 创始人 的 价值 ,从来不在于他头顶的光鲜 头衔 ,而在于他为公司、为团队创造了多少 价值 ,解决了多少 实际问题 ,带领大家走了多远。那些为了 面子工程 而随意赋予的 高阶头衔 ,最终只会成为笑柄。真正的 领导力 ,不是靠一个“ CEO ”的帽子就能戴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 决策 、一次次 冲锋陷阵 、一次次对 团队的信任 和 赋能 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 内部 ,保持那份 初心 和 亲密 ,在尊重的前提下,怎么舒服怎么来; 外部 ,则要 慎重选择 , 量体裁衣 。在 早期 ,请大胆亮出“ 创始人 ”的 金字招牌 ,它自带 故事 和 力量 。待到 时机成熟 , 架构完善 ,再赋予团队成员 匹配的C-level头衔 ,让 称呼 真正成为 能力 和 价值 的体现,而非 虚假的膨胀 。请记住,你给 创始人团队 的 称呼 ,不仅是几个字那么简单,它更是你 公司文化 和 品牌形象 的缩影。细思量,慢决策,这事儿真不简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