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标签,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对“定义”这件事儿,简直有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好像不把一个人、一件事、一种感情,清清楚楚地塞进一个预设好的盒子里,贴上一个一目了然的标签,心里就七上八下,没个着落。
所以,“喜欢男的女的怎么称呼”这个问题,它被问出来的频率,高得吓人。

行,那咱们就先从最“标准”的答案说起。教科书式的回答,通常是两个字: 双性恋 。Bisexual。听起来科学、严谨,像是个从心理学词典里抠出来的词儿。它准确地描述了“对两种及以上性别产生爱慕情感或性吸引力”的状态。没错,从定义上说,它完美。
但生活不是做学术报告。
说实话,我有时候挺烦这个词的。不是因为它错了,而是因为它太……太生硬了。当你把“双性恋”这个标签贴在一个人身上时,它常常会自带一堆奇奇怪怪的、甚至是充满恶意的刻板印象。什么“贪心不足”啊,“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啊,“摇摆不定,所以对谁都不是真爱”啊,还有更难听的,我就不复述了。这些偏见像藤壶一样,密密麻麻地附着在这个词上,让它变得沉重又扎人。
所以,很多人,明明状态符合这个定义,却打心底里抗拒这个称呼。那种感觉就像你兴冲冲地跟人分享你看了一部超赞的电影,结果对方不关心剧情,不关心你的感动,就抓着你问,“等等,这电影是哪个国家的?哪个导演拍的?得了什么奖?”,瞬间就把你所有的热情浇灭了。懂我意思吧?重点完全跑偏了。
然后呢,又出现了一个更时髦、也更包容的词: 泛性恋 。Pansexual。这个词就厉害了,它直接跳出了“男/女”二元对立的框架。泛性恋的意思是,我的爱慕和吸引力,跟对方的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完全没关系。男人、女人、非二元性别者、跨性别者……都可能是我的心动对象。我爱的是这个“人”,是他的灵魂、他的特质,至于他是什么性别,那只是他的一部分,而不是我爱上他的前提。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酷?特别有“爱是无限的”那种感觉?
确实。对于很多觉得“双”这个字眼还是太局限、太刻板的人来说,“泛性恋”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身份认同空间。它更强调精神层面的连接,而非仅仅是生理性别的吸引。
但你猜怎么着?问题又来了。总有人会觉得,“哎呀,你搞这么复杂干嘛?”“不就是喜欢男的女的吗,还整出这么多花样?”你看,试图用一个更精确的标签去取代另一个标签,有时候反而会引发更多的解释成本和新的误解。
咱们再聊点“江湖”上的叫法。
最常见的大概就是“ 男女通吃 ”。这个词儿,怎么说呢,特别有画面感。带着点调侃,一点点不羁,甚至有那么一丝丝炫耀的意味。朋友之间开玩笑,或者自我解嘲的时候用,挺合适的。它不那么正式,没那么多理论包袱,一说出口,大家就都懂了。
可它也有问题。那个“吃”字,太物化了。把人与人之间复杂、细腻的情感关系,简化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占有式的行为。虽然大多数时候说者无心,但细品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对感情的尊重。好像这个人是一台没有感情的欲望机器,只要是“菜”,都能下口。这显然是对情感的极大误读。
所以你看,无论是学术的、新潮的,还是民间的称呼,每一个词,都像一个形状固定的模具。但人是流动的,情感是活的,你非要把活生生的人和感情,硬生生地塞进那个模具里,总会有一些边边角角,被削掉,被无视,被扭曲。
那到底该怎么办?
绕了这么一大圈,我想说的其实是,我们或许该换个思路了。与其绞尽脑汁地去想“怎么称呼”,不如把焦点放回到“人”本身。
直接问本人,永远是最好的答案。
这句话应该加粗放大,裱起来。
这不是什么政治正确,这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尊重。当你对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不确定时,与其背后猜测,或者随便给他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标签,不如大大方方、真诚地问一句:
“嘿,我不知道用哪个词形容你的取向比较准确,你介意告诉我吗?”或者更简单点:“平时你怎么介绍自己?”甚至可以是:“我们聊到这个话题了,如果我想称呼你的性取向,用哪个词会让你觉得最舒服?”
你放心,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因为你这种善意的提问而生气。相反,他们会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真诚。这远比你自作聪明地用一个“双性恋”或“男女通-吃”去定义他,要好上一万倍。
而且,你可能会得到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他可能会说:“叫我双性恋就行。”也可能会说:“我更喜欢泛性恋这个说法。”还有可能,他会耸耸肩,笑着说:“嗨,无所谓,标签而已,别太当真。”
最重要的是,他可能会告诉你:“ 你就叫我的名字啊。 ”
这才是真正的核心。我的名字,才是我最首要、最核心的身份。我的性取向,我的爱好,我的职业,我的性格……所有这些,都只是构成“我”这个完整圆圈的一部分,它们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定义我。
我喜欢男人,也喜欢女人,这件事,和我喜欢吃辣条,也喜欢吃冰淇淋;我喜欢看文艺片,也喜欢看爆米花大片,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它们都是我的个人偏好,是我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你不需要给我一个“甜咸党”或者“文艺商业片通吃者”的称呼,对吧?你只需要知道,“哦,原来他喜欢这些”,然后跟我聊电影、聊美食就行了。
为什么一到性取向这件事上,就非得要一个斩钉截铁的称呼不可呢?
归根结底,对“称呼”的执着,背后是一种想要快速理解、分类、甚至掌控的欲望。我们害怕未知,害怕模糊地带。一个清晰的标签,能给我们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好像我们已经“搞懂了”这个人。
但人是永远无法被“搞懂”的。爱,更是。
爱这件事,本身就挺没道理的,它发生在电光石火之间,发生在某个气味、某个眼神、某个瞬间的懂得里。它飘忽不定,蛮不讲理,有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非要给它画个框,立个规矩,定个称呼,多无趣啊。
所以,下次当你再遇到这个问题,无论是问别人,还是问自己,或许可以试着放松一点。
别再纠结于那个唯一的、正确的称呼了。去感受,去交流,去认识那个标签背后,活生生的、会笑会哭、有血有肉的人。
他的名字,比任何标签都动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