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怎么称呼婆婆妈妈?从尴尬阿姨到自然喊妈的内心全解

我到现在都记得,婚礼敬茶那天,那杯茶有多烫。

真的,滚烫。端在手上,手心都在冒汗。我老公在旁边一个劲儿地使眼色,司仪用那种打了鸡血的语调高喊着:“新媳妇敬茶,改口啦!”

我双膝跪在红色的软垫上,垫子底下好像藏了无数根针,扎得我坐立难安。眼前是我的 婆婆 ,她穿着一身精致的紫红色旗袍,妆容得体,正微笑着看我。那笑容,客气里带着一丝审视,还有那么点儿……怎么说呢,期待。

婚后怎么称呼婆婆妈妈?从尴尬阿姨到自然喊妈的内心全解

嘴唇都快烫秃噜皮了,那声“妈”还是卡在喉咙里,像一块又干又硬的锅巴。

最后,我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力气,几乎是吼出来的:“妈!喝茶!”声音大到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有点破音。

她笑意更深了,接过茶杯,抿了一口,然后递过来一个厚厚的红包。

那一刻,我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完成了一项世纪工程。但其实,这仅仅是开始。那一声在众人面前表演性质的“妈”,和日后在生活中,在厨房里,在客厅沙发上,要叫出口的无数声“妈”,完全是两码事。

这声 称呼 ,真的,比想象中难太多了。

网上有无数攻略教你 婚后怎么称呼婆婆妈妈 ,标准答案永远只有一个:跟着老公叫“妈”就对了。说得轻巧!道理我都懂,但情感上,那道坎,迈过去真不容易。

我的亲妈,是我叫了二十多年的“妈”。这个字眼背后,是半夜发烧时她焦急的额头,是考砸了回家时那碗热腾腾的面,是被窝里旧棉被的味道,是无论我多糟糕都不会被放弃的底气。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无条件的链接。

婆婆 呢?在结婚前,她对我来说,是一个需要礼貌对待的“阿姨”。我们之间隔着客气又疏离的香水味,隔着对我家庭背景、工作收入的审度,隔着她对自己儿子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我尊重她,感激她培养了这么好的一个男人,但我对她的感情,是建立在“我丈夫的母亲”这个社会关系上的。

让我把那个充满了依赖、撒娇和无限包容的字眼,安在这样一段崭新的、需要小心翼翼去经营的关系上,我心里那个别扭劲儿啊,简直能拧出水来。

我有个姐们儿,心特别大。领证第二天,就“妈、妈”地叫上了,叫得那叫一个顺口,跟叫自己妈没两样。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害,想那么多干嘛?早叫晚叫都得叫,就当一个代号呗,先把形式走到位,感情可以慢慢培养嘛。”

我佩服她,真的。这种“战略上藐视”的态度,能省去多少内耗。

但我做不到。

刚结婚那会儿,我经历了非常尴尬的一段“失语期”。两个人住,还好。一到周末回婆家吃饭,我就头皮发麻。想喊她,话到嘴边就咽下去。最后只能用动作代替:拿着碗默默地递过去,用眼神示意“我还要一碗饭”;或者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一下她的肩膀,等她回头。

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当一个“复读机”。我老公喊:“妈,我回来了!”我跟在后面,音量减半:“妈,我们回来了。”我老公问:“妈,晚上吃什么?”我赶紧接一句:“是呀,晚上吃什么呀?”

简直是语言上的“曲线救国”。

这种状态持续了大概小半年。我老公也发现了我的窘迫,私下跟我聊。他说:“你别有压力,叫不出口就先叫‘阿姨’,我妈不是那么小心眼的人。”

话是这么说,但哪个当 婆婆 的不希望儿媳妇能痛痛快快叫自己一声“妈”呢?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可,一种“你从此是我家的人了”的宣告。

我试过,真的。有一次,我鼓足了这辈子最大的勇气,对着正在厨房忙活的婆婆的背影,用蚊子哼哼一样的声音说:“妈,我来帮您吧。”

她没听见。

那一刻,我居然如释重负。你看,人就是这么矛盾。

真正让我对这个 称呼 释怀的,是一件小事。

有天晚上我加班到很晚,肠胃炎犯了,疼得在床上打滚。我老公出差在外,急得不行,只能让他 妈妈 过来看看。半夜十二点,婆婆打车来了,一进门就给我端来一杯温水,又翻出医药箱找药,看我疼得厉害,就用她那双有点粗糙但很温暖的手,一下一下地帮我揉肚子。

她嘴里絮絮叨叨:“你们年轻人就是不爱惜身体,钱是赚不完的,身体搞垮了怎么办?你看你这手凉的……”

那一刻,灯光昏黄,她的声音里没有了平时的客气和距离感,全是实实在在的关心。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

我迷迷糊糊地抓住她的手,很小声地喊了一声:“妈……”

这次,她听见了。她愣了一下,然后拍拍我的手,说:“哎,没事了,睡吧,妈在这儿守着你。”

从那天起,再叫“妈”,好像就没那么难了。虽然还是会有一点点不自在,但心里那块又干又硬的锅巴,好像被温水泡开了一点。

所以,关于 婚后怎么称呼婆婆妈妈 ,根本就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它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一个情感问题。

你可以选择像我那个朋友一样,大大方方,先把形式做到位,用一声声“妈”去敲开情感的大门。

你也可以像我一样,给自己一点时间,允许自己有一个尴尬期和过渡期。别把这声 称呼 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当你们的 婆媳关系 里,真正有了“情”的流动,有了超越礼貌的关心和疼爱时,那声“妈”,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不是演出来的,是心底里冒出来的。

当然,这中间,你老公的角色至关重要。他得是那个润滑剂,是那个双面胶。他要在自己妈妈面前多说你的好,维护你的立场;也要在你面前,多分享他妈妈的可爱之处,让你看到她作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婆婆”的那一面。

说到底,一个称呼而已,它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叫一万声“妈”,不如在她腰疼的时候去给捶捶背;叫得再甜,不如在她需要的时候,真心实意地帮一把。

这声“妈”,最终叫的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段你亲手浇灌出来的,全新的亲情。它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一点点运气和很多很多的真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