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一个称谓,到底能承载多少东西?在寻常人家的学堂里,喊一声“同学”稀松平常;可一旦踏入那扇朱红的大门,穿上那身橄榄绿或藏青色,成了 武警部队的学员 ,这“称呼”二字,便陡然有了千钧之重。它不光是张口发出的几个音节,更像是一面棱角分明的镜子,映照着身份、职责、规矩,以及那些刻骨铭心的情谊。
记忆里,我第一次被唤作“ 学员 ”,是在 武警警官学院 的开学典礼上。那声音,带着点儿不容置疑的洪亮,又夹杂着某种期许。站在队列里,阳光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但心头却是说不出的激动,又有点儿忐忑——这不仅仅是个称谓,它意味着你从此和从前那个散漫的自己告别,前方是铁一般的纪律,是无数个摸爬滚打的训练场,是肩上即将扛起的责任。
“ 学员 ”——这无疑是最正式、最标准的叫法了。无论是在 武警部队 的各大院校,比如武警警官学院、武警士官学校,还是在各种培训班里,凡是正在接受军事专业训练、准备成为未来警官或士官的年轻人们,都被统一称为“ 学员 ”。这个词,自带一种严肃感,是组织赋予你的身份标签,也是你进入军营后最初的“名片”。它提醒着你,你不是普通学生,你的学习是为了实战,为了保卫人民,为了国家的安宁。平时在课堂上,教员们习惯了叫“各位学员”,或者直接点名,但无论如何,这个词是绕不过去的。它像是军队里的一道无形的钢筋,支撑起每一个军事院校的骨架。

不过,生活可不总是那么一本正经。在摸爬滚打的训练场上,在挑灯夜读的自习室里,在熄灯后的卧谈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变得更鲜活,称谓也随之熨帖起来。
“ 战友 !”这声呼唤,简直就是军营里最温暖的通用语言,没有之一。它超越了职务,模糊了年级,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当你在五公里越野跑到极限,嗓子眼冒烟,腿脚灌铅的时候,耳边突然传来一句“ 战友 ,坚持住!我们等你!”那感觉,就像一针强心剂,瞬间就能让你重新燃起斗志。那时候,什么“学员不学员”的,统统抛在脑后,只剩下这并肩作战的兄弟姐妹情。在我看来,“ 战友 ”这个词,带着一股子泥土味儿,一股子汗水味儿,是真正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最佳注脚。它不像“同志”那样略显客套,也不像“同事”那样职场气息浓重。它是生死相托,是血脉相连,是那种一眼万年、永远值得信任的情感联结。这种称呼,尤其在部队里,简直是万金油,谁都能用,谁都爱听,因为它象征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和信任。
当然,如果往细了说,在 武警部队 的学员群体内部,还有着一套不成文,但又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江湖规矩”。比如,不同年级之间的称呼。高年级的会被称为“ 学长 ”或者“ 学姐 ”,这跟地方大学里并无二致,带着一种前辈的威严和关怀。每当我们这些刚入学的小菜鸟,跌跌撞撞地适应着军校生活时,一句“ 学长 ,请问食堂在哪儿?”或者“ 学姐 ,这个战术动作怎么做才标准?”就能拉近不少距离。他们会耐心指导,也会偶尔开个善意的玩笑。那时候, 学长学姐 就像是军校里的“老兵”,经验丰富,值得信赖。而我们这些低年级的,自然就成了“ 小学员 ”,或者干脆被直呼其名,这其中透着一种亲昵,也透着一种“你们这些毛头小子”的宽容。
我还记得,刚入校那会儿,我们每个人都还是不折不扣的“ 新兵 ”。虽然名义上是“学员”,但骨子里、状态上,就是一群刚刚脱下 civilian 外衣的“ 新兵蛋子 ”。那时候,班长们对我们的称呼往往是“新兵!”或者“一号新兵!”“二号新兵!”那种带有编号式的称谓,是快速建立纪律、强化集体意识的有效手段。它在提醒你,你只是集体中的一员,要服从命令,要快速成长。而一旦过了那个“脱胎换骨”的 新兵 连,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 学员 ”——拥有了初步的军事素养,对部队生活不再懵懂。这个过程,称谓的变化,其实就是身份转换最直观的体现。从“ 新兵 ”到“ 学员 ”,是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承担的过程,是一次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蜕变。
更有意思的是,在 武警部队 的某些院校, 学员 在完成一定阶段的训练后,还会被赋予一些临时的领导职务,比如“ 班长 ”、“ 排长 ”甚至“ 区队长 ”。别小看这些头衔,虽然只是在训练期间负责管理本班、本排或本区的日常事务,但被战友们一声声地喊着“ 班长 好!”“ 排长 到!”的时候,那份责任感和荣誉感,简直比穿上将官服还要来得实在。我身边就有不少同学,在被任命为 班长 的那一刻,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说话做事都带上了那么一股子“官”味儿,虽然可能自己还觉得有点儿别扭,但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坚毅和自信。这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是组织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认可,是对他们未来领导力的提前培养。当一个 学员 被叫作“ 班长 ”,他身上就多了一份管理职责,多了一份对身边战友的引领义务,这比任何言语上的教导都来得直接和有效。
再者,咱们聊聊那些不那么正式,却又充满人情味儿的昵称吧。在 武警部队 里,因为来自天南地北,口音五花八门,有时候外号反而成了大家相互辨识、拉近距离的法宝。比如,个子高一点的可能叫“大个儿”,爱笑的可能叫“乐天派”,地方口音特点明显的,直接就是“河南老乡”、“四川娃子”。这些昵称,带着一股子江湖气,却又无比真诚。它在严格的军事管理之下,巧妙地保留了一丝属于“人”的鲜活和个性。在这种环境下,你很难想象有人会刻意去用那些程式化的称谓来维系关系,大家更愿意用最直白、最亲切的方式表达情感。
所以说,在 武警部队 里,对 学员 的称呼,远不止“ 学员 ”二字那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体系,如同一个万花筒,折射出这支队伍独有的文化基因。从正式的“ 学员 ”,到温情的“ 战友 ”,从带着等级秩序的“ 学长 ”、“ 学姐 ”,到带着成长印记的“ 新兵 ”,再到临时赋予领导职责的“ 班长 ”、“ 排长 ”,每一个称谓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和情感。
它首先是 规矩 。军队是讲规矩的地方,称谓是规矩最直接的体现。你不能随便乱叫,不能逾越等级,这是一种服从,一种尊重。但同时,它又浸透着 情谊 。那些在泥泞里一起摸爬滚打、在烈日下一起站岗执勤、在深夜里一起分享心事的 战友 们,他们之间的称谓,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语言符号,变成了情感的载体,变成了彼此信任的纽带。这份情谊,常常是刻骨铭心的,即使脱下军装,也会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在我看来,这种称谓的多元性与情境化,恰恰体现了 武警部队 人性化管理的一面。它在保持军队纪律性和严肃性的同时,也留下了足够的人文空间,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归属感。每一个 武警学员 ,都是在这些称谓的交织中,完成了从普通青年到合格武警战士的转变。他们学会了服从,也学会了担当;懂得了纪律,也明白了情义。这些称呼,像是无形的勋章,佩戴在每一个 武警部队学员 的心上,提醒着他们来时的路,也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而这些,都是属于我们 武警部队 ,独一无二的记忆和财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