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关于“ 英字我怎么称呼最亲密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不止一天两天。它不是那种能在网上搜到一个标准答案,然后复制粘贴就完事儿的问题。这事儿,太私人了。它像一件贴身穿的旧棉布衫,别人的再好,都不如自己的舒服。
刚认识 英字 那会儿,我跟所有人一样,客客气气地叫她全名。三个字,字正腔圆,带着一种初识的礼貌和距离感。那时候觉得她的名字真好听,像诗里走出来的。后来熟了点,朋友圈里大家都开始叫她“英子”,我也就顺理成章地跟着这么叫。这个称呼,像是一张社交场合的通行证,安全、得体,但也……没什么特别的。它属于大家,不单单属于我。
真正的改变,我记得,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我们俩挤在一把小伞下,路过一家刚出炉蛋挞的面包店。那股子黄油和焦糖混合的暖烘烘的香气,简直要把人的魂儿都勾走。 英字 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像只发现了宝藏的小松鼠。她没说话,就那么眼巴巴地看着,嘴角还挂着一丝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傻笑。我当时脑子一抽,脱口而出:“看你那馋样,我的 小蛋挞 。”

她愣了一下,然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脸颊有点红,也不知道是热气熏的还是害羞。她没反驳,反而用胳膊肘轻轻撞了我一下,说:“就你贫。”
从那天起,“ 小蛋挞 ”就成了我们俩之间的密码。这个 称呼 ,它不高级,甚至有点傻气,但它包裹着那个雨天的湿润空气、面包店的甜香,还有她那一瞬间亮晶晶的眼神。当我在家这么叫她时,尤其是在她窝在沙发里,像只猫一样懒洋洋的时候,喊一声“ 小蛋挞 ,要不要喝水?”,她总是会抬起头,眼睛弯弯的,那种满足和安心,是叫“英子”时绝对看不到的。这就是 亲密 的开始吧,一个专属的、带着故事的标签。
当然,我们的 称呼 系统,远比这个复杂。它是一个根据场景、情绪、甚至天气随时切换的动态数据库。
比如,她工作上遇到烦心事,回家垂头丧气的时候。我绝不会叫她“小蛋挞”,那太轻佻了。我会给她一个拥抱,在她耳边很轻很轻地叫她的名字,就是“ 英字 ”,但拖长了尾音,放慢了语速,让这两个字变得柔软、有支撑感。这时候,她的全名反而成了最温柔的慰藉。它像在说:“别怕,完整的你,好的坏的,我都在这里接着。”
有时候,我们俩会犯浑,像两个没长大的小孩儿。在沙发上抢遥控器,或者为了最后一口冰淇淋“大打出手”。那时候,各种“幼稚园级别”的称呼就全冒出来了。“ 猪猪 ”、“笨蛋”、“小胖子”……这些词要是被外人听见,估计会觉得我们在互相攻击。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每一个“攻击性”词语的背后,都藏着满满的宠溺和信任。因为足够 亲密 ,才敢这样肆无忌惮地开玩笑,才确定对方不会误解这层玩笑下的爱意。这种时候的 称呼 ,像是在给平淡生活撒的一把跳跳糖,刺激又甜蜜。
而最最 亲密 的时刻,反而是最安静的时刻。夜深了,房间里只剩下我们俩平稳的呼吸声。她半梦半醒之间,会无意识地往我怀里蹭。那时候,我会把所有复杂的称谓都抛掉,只是用气声,几乎听不见地,呢喃一个单音节的词,比如“宝宝”,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嗯?”。那个声音,与其说是一个 称呼 ,不如说是一种确认,一种“我就在你身边”的信号。它穿越语言,直抵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一刻的感觉,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形容的。心尖儿上,又麻又痒,暖流涌遍全身。
所以你看, 英字我怎么称呼最亲密 ,这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它不是一个词,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
亲密 不是靠一个腻得发齁的称呼来标榜的。真正的 亲密 ,是你懂我什么时候想听“ 小蛋挞 ”的俏皮,什么时候需要“ 英字 ”的沉稳,什么时候又只想被当成一个什么都不用想的“ 猪猪 ”。
它是在我叫她“领导”时,她会意地对我翻个白眼然后忍不住笑起来的默契。
它是在我模仿她偶像的腔调叫她名字时,她一边骂我神经病一边笑倒在我怀里的乐趣。
它更是,在我什么都不叫,只是看着她,眼神里就包含了千言万语时,她能全部读懂的心有灵犀。
一个 称呼 ,从嘴巴里说出来,只要一秒钟。但要让这个 称呼 变得有分量,变得 亲密 无间,需要的是无数个共同经历的瞬间去填充、去浸润。它承载了我们的共同记忆,是我们情感银行里一笔隐形的、却无比宝贵的财富。
所以, 英字我怎么称呼最亲密 ?或许,就是当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那个,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那个只属于她的声音吧。那个声音,才是刻在灵魂深处的,最独一无二的爱称。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