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进 乡镇 大院的门,恭喜你,从此开启了人生新副本。这副本难不难?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但第一关,也是贯穿你整个职业生涯的一关,就是“嘴皮子”功夫—— 怎么称呼对方 。
别笑,这事儿比你考申论可复杂多了。叫错了,轻则尴尬,重则可能就给人留下个“没眼力见儿”的永久烙印。刚到 乡镇 那会儿,我跟你说,我简直就是个哑巴。看见谁都想躲,脑子里演练了一百遍,嘴巴张开,最后还是变成了“呃……那个……”。那段日子,真是活得像个透明人。
后来被一个办公室的 大姐 点拨了几句,才算开了窍。这套“称呼学”,它不是玄学,它是一门实践科学,里面全是人情世故。

第一层心法:安全牌——叫职务,准没错
这是给所有新人的黄金法则,也是你初来乍到时的护身符。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 叫职务 ,永远的政治正确,绝对的安全牌。
比如,你们单位的一把手,姓李,是党委书记。那甭管他多大年纪,看起来多和蔼,你都得毕恭毕敬地喊一声“ 李书记 ”。镇长姓王,就叫“ 王镇长 ”。分管你的副镇长姓张,那就是“ 张镇长 ”。办公室主任姓赵,必须是“ 赵主任 ”。
记住,这里的核心是“姓+职务”。(当然,前提是你别叫错姓氏,那可就是灾难现场了)。
但,仅仅是安全而已。你想想,一屋子人,你对着一个四十出头、天天笑呵呵管党建的副书记,张口就是“X书记”,闭口也是“X书记”,那股子生分劲儿,隔着三米都能把人冻着。这说明你啊,还“没上道”。
第二层心法:进阶课——哥、姐、老师,拉近关系的利器
当你在单位待了一两个月,基本把各路神仙的脸和职务对上号了,就可以开始你的进阶操作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办公室里那些如鱼得水的老油条们,他们的称呼是“活”的。
1. “X哥”和“X姐”的艺术
这绝对是 乡镇 机关里最流行、也最考验情商的称呼。
叫谁“哥”,叫谁“姐”,不是看身份证上的年龄,而是看感觉、看场合、看关系。一个比你大个七八岁的男 同事 ,在非正式场合,比如食堂打饭、楼道碰见,你亲切地喊一声“ 李哥 ”,绝对比冷冰冰的“李科员”效果好一百倍。他会觉得,嗯,这小伙子会来事儿。
同样,办公室里那些业务熟练、待人热情的女 同事 ,一声甜甜的“ 王姐 ”,能让你迅速获得帮助和好感。她们可能会嘴上说着“哎呀,别这么叫,都把我叫老了”,但心里绝对是受用的。
但这里有个雷区:千万别对着 领导 喊“哥”或“姐”。尤其是主要 领导 。你对着一个副镇长喊“张哥”,你试试?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除非,你们关系真的铁到一定程度,而且是在只有你们两个人的私下场合。否则,在单位,职务就是他最重要的身份标识,尊重这个标识,就是尊重他。
2. “X老师”的妙用
“老师”这个称呼,堪称万金油。
对于那些年纪稍长、接近退休、没什么职务但业务精湛的老同志,喊一声“ 陈老师 ”,既表达了尊敬,又透着一股谦虚好学的劲儿。他们手把手教你写个材料、跑个流程,你尊称一声“老师”,合情合理。这比喊“哥”或“姐”更显庄重,比喊“老陈”又多了无数倍的尊重。
甚至,有时候对于一些比你大不了几岁,但在某方面特别专业的 同事 ,请教问题时带上一句“王老师,这个事儿还得请教您”,对方也会觉得被极大地尊重了。
第三层心法:场景切换的智慧——看人下菜碟
在乡镇上班 ,最忌讳的就是一套称呼走天下。你得学会根据不同的场景,自如地切换你的称呼模式。
场景一:正式会议
比如开全镇大会、班子会、专题会。这种场合,必须百分之百使用职务称呼。所有人,从 书记 、镇长到各个办公室主任,一律是“姓+职务”。这是规矩,是体现组织纪律性的地方。你在这种场合要是喊了一声“李哥”,那绝对是“社死”现场。
场景二:办公室内部
在你们自己那个小小的办公室里,氛围就相对轻松了。这时候,“哥”、“姐”、“老师”就可以大胆用起来。大家一起加个班,点个外卖,你问一句“赵哥,你吃辣不?”就比“赵主任,您需要什么口味?”要有人情味得多。这种称呼,是办公室润滑剂。
场景三:面对村干部和群众
这也是个大学问。村干部来办事,比如村书记、村主任,你最好也称呼他们的职务,“ 钱书记 ”、“ 孙主任 ”。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会觉得,镇里的干部看得起我们。
面对来办事的群众,那就更要亲切了。年纪大的,就叫“大爷”、“大妈”;年纪差不多的,就叫“大哥”、“ 大姐 ”;年纪小的,就叫“小兄弟”、“小妹子”。一声亲切的称呼,瞬间就能拉近距离,让很多原本可能尖锐的矛盾,在一种相对温和的氛围里得到沟通。你板着个脸,张口就是“喂,那个谁”,那事儿能办好才怪。
终极心法:观察,模仿,然后形成你自己的风格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核心的就一条:多听,多看,多学。
新到一个地方,先别急着表现自己。花半个月时间,竖起耳朵听办公室的老 同事 们是怎么互相称呼的,是怎么称呼 领导 的。他们喊“王局”,你也跟着喊“王局”;他们私下喊“老张”,你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跟“老张”的关系到了哪一步。
乡镇 是个小社会,更是一个人情场。每一个称呼背后,都藏着亲疏远近、权力层级和人际关系的密码。它不是让你变得油滑,而是让你更快地融入这个环境,更好地开展工作。
当你能自如地在“ X书记 ”的严肃、“ X主任 ”的公事公办和“ X哥 ”的热络之间无缝切换时,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渡过了新手期,真正成为了这个 乡镇 大院里的一员。这门“称呼学”,你算是修到家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