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怎么称呼家人的地道指南:从称谓里看上海的温情与传承

如果你初来乍到,或者只是偶然在街头巷尾听到 上海人 家常里短的对话,你或许会觉得,这些 称呼 怎么听着就那么——“拗口”?又或者,好像跟普通话里的那一套,总有点若即若离的“距离感”。但别误会,这种距离感,恰恰是它最 地道 、最 温情 、也最能体现 传承 的精髓所在。作为土生土长的 上海人 ,从小耳濡目染,我就想聊聊这门“称谓的艺术”,它藏着太多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记忆和生活气息。

要说 上海人 怎么 称呼家人 ,首先得从最亲近的 祖辈 和父辈说起。我记得小时候,刚学说话,家里教的第一声就是“阿爷,阿娘”。那声“阿爷”,带着老弄堂里特有的回声,浑厚又慈祥。而“阿娘”呢,糯糯的,像外婆亲手做的桂花糖年糕,甜到心坎里。这“阿爷阿娘”可不是随便叫叫的,它专指爷爷奶奶,带着一股子老派的亲昵。现在新一代的 上海 小囡,可能很多直接就跟着大潮流叫“爷爷奶奶”了,尤其是在普通话语境下,为了方便沟通,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每每听到老一辈人嘴里蹦出那声“阿爷阿娘”,我总觉得,那不单单是个 称呼 ,那是一段历史,一份旧时光的剪影,是 上海 特有的音符。

外公外婆的 称呼 倒是全国通用, 上海人 也大多是叫“外公”、“外婆”,没太多稀奇古怪的变体。但有时,你也会听到有人叫“娘舅(niáng jiù)”、“娘娘(niáng niáng)”,这通常是更老一辈的说法,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口音,传到 上海 来,带上了点点滴滴的融合。我有个老邻居,他至今还管他外婆叫“娘娘”,那种带着旧式雅致的腔调,如今听来,简直是活化石般的存在,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石库门弄堂里。

上海人怎么称呼家人的地道指南:从称谓里看上海的温情与传承

再来说说父辈的 称呼 爸爸妈妈 ,这是最普遍的。但 上海人 嘴里常挂着一个“姆妈”,这个词儿,可真是 上海 方言里一个 关键词 。这里的“姆妈”指的是母亲,它发音近似“māmā”,比普通话的“妈妈”多了一份软糯,一份撒娇的意味。我小时候,犯了错,总喜欢可怜巴巴地叫一声“姆妈”,觉得这样能获得更多的原谅。而我妈呢,听到这声“姆妈”,语气也往往会软下来。这 称呼 里,藏着的是母子(女)之间那种特有的,只属于 上海人 的亲密无间。更有意思的是, 上海人 还会用“爷娘”来统称父母,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文雅的说法,多出现在书面或稍显正式的场合,或者老一辈人的感慨里,比如“养育 爷娘 恩情重”,那份 传承 和敬重,都在里面了。

接下来,就是 上海 亲戚称谓的“重头戏”了。这块,你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一不小心,可能就叫错了,或者闹了笑话。最最 地道 、最最 有腔调 的,恐怕非“爷叔”和“阿姨”莫属了。

“爷叔”,这个词太有画面感了。它指代的是父辈的男性亲戚,包括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甚至在有些语境下,泛指所有年长男性。你走在弄堂里,看到个熟识的长辈,哪怕八竿子打不着,一句“爷叔好!”出口,那份亲近感立马就有了。我记得我爸的堂弟,也就是我的叔叔辈,从小我就管他叫“小爷叔”,他比我爸小很多,但因为辈分在那里,就成了“小爷叔”。这个 称呼 ,不是那种生硬的“叔叔”,而是带了一点点尊重,一点点市井气,还有一点点“我们都是 上海人 ”的默契。它像极了 上海 这座城市的气质,表面上精明世故,内里却饱含人情味。

而“阿姨”这个词,就更复杂了。它几乎是 上海 的“万能 称呼 ”。母亲的姐妹、父亲的姐妹(除了父亲的妹妹,这有特别的叫法),甚至街坊邻里的大妈、菜场卖菜的大姐、公司里的女同事、小区里的保洁员,只要是年纪比自己大的女性,一声“阿姨”总没错。这份“泛用性”,折射出 上海人 在社交上的那种边界感和亲近感交织的独特哲学。你叫她“阿姨”,既表达了尊重,又保持了恰当的距离,不至于过分熟络,也不显得生分。

然而, 上海人 称呼 父亲的姐妹时,有个特别的讲究,这个常常让外地朋友感到困惑。父亲的姐姐,叫“姆妈”!没错,就是跟母亲一样的“姆妈”!父亲的妹妹,叫“娘娘”!这下你可能彻底蒙圈了,同一个“姆妈”可以指母亲,也可以指姑妈;“娘娘”可以指外婆,也可以指小姑妈。是不是有点“一塌糊涂”?但这正是 上海 方言的迷人之处,它不拘泥于普通话的逻辑,自成体系,有着自己的 传承 脉络。我记得小时候我奶奶家过年,大姑妈来了,我奶奶喊“大姆妈”,我妈也跟着喊“大姆妈”,然后我喊“大姆妈”,一时间屋子里都是“姆妈”的 称呼 ,此起彼伏,带着烟火气的热闹劲儿。这“姆妈”的 称呼 ,更像是对家族里女性长辈的一种尊崇和爱护,不管她们是生你养你的母亲,还是同样肩负家族 传承 的姑妈,都被赋予了同样的 温情

至于兄弟姐妹之间, 上海人 称呼 就比较常规了: 哥哥 姐姐 弟弟 妹妹 。不过,在更亲密或旧时的语境下,可能会直接叫名字的小名,或者在名字前加上“阿”字,比如“阿哥”、“阿姐”,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昵感便油然而生。我记得我奶奶那辈人,姐妹之间,有时候也会叫“阿姐”,或者直接叫乳名,那声声呼唤里,都是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深情。

小辈,也就是子女, 上海人 地道 称呼 便是“小囡”了。这个词,简直是 上海人 温情 的代名词。无论是 儿子 女儿 ,只要是还未成年的孩子,都可以叫“小囡”。它带着一种恨不得把孩子揉进怀里的宠溺,一种软乎乎、娇滴滴的爱怜。我表姐家的孩子,每次她妈妈叫一声“我家小囡”,那声音里全是化不开的蜜。而到了成年之后,就直接叫名字了,或者 儿子 女儿 。但无论孩子长多大,在父母心中,他们永远是那个需要呵护的“小囡”。这种 称呼 的转变,也暗示着孩子从被无限宠爱到逐渐独立的成长轨迹,充满了父母的期盼与不舍。

而说到夫妻之间,这个就更“活泼”了。 老公 老婆 当然是主流,但 上海人 偶尔也会听到“爱人”这个带有时代印记的 称呼 ,尤其是一些老夫老妻,或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更有趣的是,有些年轻夫妻,会互相开玩笑地叫“爷叔”、“阿姨”,这并不是真的把对方当长辈,而是一种带着戏谑、调侃的亲密。比如老婆可能会嗔怪地对老公说:“爷叔,侬今朝夜饭想吃啥?”这种独特的语境,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那份溢于言表的 上海 式幽默和 温情

细细品味这些 上海人 的家庭 称谓 ,你有没有发现,它不是一套冰冷的语言系统,而是一张活生生的城市情感地图。每个 称呼 背后,都承载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深厚的血缘羁绊,以及 上海 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 传承 。它们有些是从古代吴语里沿袭下来的 地道 表达,有些是近代开埠后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有些则是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演化的新用法。

这些 称呼 的背后,也折射出 上海人 的性格特点。他们注重秩序和辈分,但又在传统的框架下,发展出自己的灵活和变通。比如, 阿姨 的泛用性,就体现了 上海人 在社交上的分寸感;而“姆妈”和“娘娘”的混淆,则彰显了 上海 方言自身特有的逻辑和魅力。它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直接,而是带着一层层细密的纱,需要你慢慢去拨开,去感受。

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许多 上海 方言里的 地道称谓 正在逐渐淡出年轻一代的日常口语。我有时候会有些担忧,这些充满 温情 传承 的语言符号,会不会有一天,真的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或者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但转念一想,语言是活的,文化也是活的。或许它们会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下来,就像我们偶尔在电视剧里听到,或者在老照片的旁白里读到,依然能勾起我们对这座城市,对我们的 家人 ,那份绵延不绝的思念和爱。

所以,下一次你再听到 上海人 用那些“特别”的 称呼 交流时,不妨多驻足片刻,侧耳倾听。那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发音,那是一段段故事,一片片回忆,一种属于 上海 的独特 温情 与文化的 传承 ,在空气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而我们,作为 上海人 ,应该好好珍惜和守护这份语言的财富,让它继续在我们的血脉里,一代代传递下去。毕竟,这些 称呼 ,不仅叫出了亲戚朋友,更叫出了 上海 的味道, 上海 的灵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